说起《围城》大多数人都会想起这么一句话: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刚开始我以为《围城》讲述的是婚姻问题,可是当我看完时却发现原来围城几乎遍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婚姻的围城只是其中一个而已。
一、爱情之围城。
主人公的爱情一直都是充满荆棘,最开始的是不曾开始却已结束的“爱情”是其未曾见过面的未婚妻,然后是在回国船上时认识鲍小姐,在船上时与鲍小姐调情,不过方鸿渐把‘爱字看的尊严和严重,不肯随便应用在女人身上,他只觉得自己要鲍小姐,并不爱他,所以鲍小姐中途下船便不了了之,之后便是年轻时清高自傲,谁都看不上眼,但是现在却十分着急的苏小姐,但是方鸿渐也只是在九龙上岸前看她害羞脸红的的一刹那有了那么一丁点的感觉,之后便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其实苏小姐是喜欢着方鸿渐的,下船时还邀请他来自己家做客,却不曾想让他见到了自己的表妹——唐晓芙,着也许是主人公方鸿渐唯一一个真爱的女人。他爱着唐晓芙,同时她也爱着他,但最终却因为误会而未能在一起,从文中“你为什么不辩护呢?我会相信你”,
“她看的心融化成苦水,想一分钟他再不走,一定不顾笑话,叫用人请他上来”,“他明知道唐小姐不会,然而还是希望她会写几句话,借决绝的一刹那让交情多延长一口气”。
我们可以看出只要他们 其中一方回头一下,或者勇敢地往前走一步那么他们就不会错过,可惜的是事与愿违,他们眼中的自尊,这也许也算得上是一座围城吧。 两个人在城中谁都不愿意先迈出那一步,谁都不愿意为自己的爱情牺牲一下,只是抱守自己的自尊,不肯去呵护自己的爱情,最终导致他们爱情的未开始却就开始结束。
文中方鸿渐的老婆是孙小姐——孙柔嘉,他们相识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她只是个女孩子,事事要请教自己,在她“煞费苦心”的情况下方鸿渐与她定了婚,之后才发现“她不但很有主意,而且主见很牢固”。
两个人的婚姻并没有什么基础,没有恋爱,没有好好相处,而且两个人都还不谙世事,结果吵架好似家常便饭一样。
二、友情之围城。
文中主人公并没有什么朋友,在去三闾大学的路上几个人也是各有心思,也仅仅是搭伴而已,算不得朋友。到了大学之后那些同事更算不得朋友,存在的只是利益关系,而且关系还越来越差,以致最后方鸿渐离开学校的时候连个送别的都没有,唯一可以算得上是的也就是那个曾经把自己当作情敌的赵辛楣。赵辛楣也确实给了他很多的帮助三闾大学的工作是他介绍的,然后结婚的时候贺礼,帮他在上海介绍工作等。但是就像孙柔嘉说的跟着赵辛楣到了内地,内地事丢了,靠赵辛楣的提拔到上海,上海事丢了,现在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去。你自己想,一辈子跟住他,咬住他衣服,你不是他的走狗是什么?主人公的人际关系好像被赵辛楣给围住了,赵的友谊也好像一座围城把方鸿渐围在了城中。
朋友可以帮助我们,但是我们不能老是依靠朋友。不能只藏在一个朋友的友谊围城中。
三、家庭之围城
方家上下就方鸿渐一个人还算接受过先进的教育,其他的人都是那种保守的小农思想,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欺软怕硬,妯娌之间明争暗斗的厉害,虽然“老夫妇满脸的公平待遇,两儿子媳妇背后各埋怨他们的偏袒”。而且从媳妇的气焰暗里高增,孙子的品性显然恶化,可以看出儿媳小人得志的那种嚣张神态,以及对孩子教育的缺失,偏激,就应了中国的一句古话“上梁不正下梁歪”,从阿丑问方鸿渐什么叫‘系’”,你是不是跟大娘在学堂里有‘关系’的,这两句话我们也可以看出二奶奶的为人如何,思想如何。
其次方父在给方鸿渐电汇结婚的费用的时候,二,三奶奶就有意见。对孙柔嘉无不诋毁。而且初次见面方家对孙柔嘉并不是十分满意,老太太瞧柔嘉没有相片上美,暗暗失望,又嫌她衣服不够红不像个新娘,尤其不赞成她脚上的颜色不吉利的白皮鞋,二奶奶三奶奶见了大嫂的相貌,放心释虑,但对她的身材,不无失望。更加可笑的是,在她们竟然跑到方鸿渐家向孙柔嘉吹嘘炫耀各自的嫁妆,看来战争并不会因距离而消失。思想就好像一座围城,城墙阻止着她们向精明人前进的脚步。
但是就像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再者就是方鸿渐自己的小家庭。个人觉得方鸿渐很懦弱,自己没有什么本事,有十分在意自己那所谓的自尊,但是自己又经常践踏自己的自尊总是感到自卑,见不得别人对自己不好。自己对孙柔嘉的陆姑姑不喜欢就不想孙柔嘉与其来往。鸡毛蒜皮的小事总是能够成功地引起两个的争吵。家庭中两人都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仿佛只要住在一起就算是一个家庭,不需要维护,不需要付出。好像谁都没有真心付出过,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总是在寻找这样活着那样的借口来掩饰。
生活中尤其是大家庭公平对待,真诚相待很重要。生活琐事中必然要出现点不如意,或者是两者不能兼顾的时候,此时就需要我们大度能容,而不是认死理,只觉得自己此次亏了下次定要找回来。家庭中不应该出现利益的纠纷。家庭想要有温暖,和睦相处少不了,没有必要非要比较出谁比谁高一头。
四、事业之围城
首先是陷入到文凭的围城中,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报丑,所以文凭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自己在海外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四年中倒换了三个大学,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回国也是因为银行无钱,所以方鸿渐根本没有取得文凭,但是这小小一方纸又是必须,无法之下只能另走小道——买文凭。在上海银行工作的时候也只是挂个虚名而已,并无实职,离开也主要是因为失恋。在三闾大学的时候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并不好,他怀疑韩学俞的文凭和自己的一样是买来的,但是因为没有什么利益的纠葛也就没有深究同时也是怕自己假文凭的被揭穿,但是当他晚上听见学生说,韩学俞怎么老师请你们吃饭?是不是为了方鸿渐的时候,意识到自己受到了威胁,此时果断的把韩学俞假文凭的事情全部说了出来。
这说明了懦弱的人在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也是会反击的,人际交际中利益无处不在,仿佛只有利益是最实在的,没有了利益的存在交际也就不需要了。
最后我觉得最大的一个围城还是思想上面的枷锁,锁住了他们,让他们的思想就存在那么一个小小的空间之中。不曾想着真正的去付出,更多的时候是在给自己找各种借口。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鲜见温情,好似只有利益才是永恒。而且都缺乏认真之心,情感分量很轻,讲话任凭面子上一点最浮浅最一碰就动的情感,要么就干脆刻意做样子。还有就是大多数人都在跟风,都在敷衍,给自己一个漂亮的包装,把自己围在光鲜的表面之下。学生不为学习只是为了一纸文凭,老师想的不是如何教导学生,想的是如何浮夸自己。学生以出国为荣,老师以和海外交流为荣,其他人以跟上洋流为荣,好像一切和外国相关的都是优于国内的,如此疯狂的背后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思想上的空虚,或者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所有的人好像生活在同一个围城之中,他们有着共同的兴趣,有着共同的想法,但是却失去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