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女孩子总是说想找个好男人,可是在选择的时候,又总是选择坏男孩,到底是为什么呢?坏男孩到底有什么吸引之处呢?今天,小编就帮大家一一剖析。
2012年8月14日,轰动一时的苏湘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制造者周克华被警方击毙,值得一提的是,在追查周克华的过程中,他的反侦察意识极高,警方最终是根据他的20岁小女友的一通电话最终确定了他的藏匿地点,才能将其抓获。
可是这就令人感到不解了,为什么像周克华这样杀人不眨眼的嫌犯会有年轻女性被他吸引,甚至包庇更有可能协助他作案呢?
男人不坏,女人不爱:邦妮和克莱德症
无独有偶,事实上这些愿意与杀人凶手维持“危险关系”的女性并不在少数。
例如,维罗尼卡·康普顿,她是一个作家,为写一个关于女性连环杀手的剧本,去监狱采访“山腰扼杀者”肯尼斯·比安基,并对比安基一见钟情,两人还一起密谋作案……
后来,康普顿爱上了更有名的泰德·邦迪,但却未能获得这个臭名昭著的囚犯的亲睐。
于是,她又将目标投向了“日落大道杀手”道格·克拉克并获得了他的青睐,他送给她一具无头女尸作为情人节礼物!
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最近几年,世界许多地方都爆出自由公民爱上囚犯的新闻,这就导致了一个“怪现象”:许多恶行累累的杀人犯,却在进监狱后做了新郎。
对于这些被判刑的杀人犯所吸引,有的甚至嫁给了罪犯的女性,她们痴迷于实施恶意犯罪的人们,对罪犯们超级崇拜,并由此获得兴奋感,医学上把这种行为称为“邦妮和克莱德症”。
“邦妮和克莱德症”(Bonnie and Clyde Syndrome)通俗称为“坏男孩控”,得名于电影《雌雄大盗》。
坎氏精神病学词典(Campbell’s Psychiatric Dictionary)中定义,“坏男孩控”痴迷于实施恶行的罪犯,对其崇拜并由此获得性刺激。
主要可分为被动型坏男孩控和主动型坏男孩控两类。
被动型坏男孩控:拯救幻想
这一型的女孩无意于成为犯罪行为中的一份子,更多地是想改变重刑犯,或为其备受谴责的行为开脱。
1995年,奥斯卡·雷·伯林(Oscar Ray Bolin)因其所犯的奸杀罪第11次接受审判,公共辩护律师罗莎丽·马丁内斯(Rosalie Martinez)与其一见钟情,同年内便与丈夫离婚,转身嫁给了伯林。
即便是伯林被认定有罪,马丁内斯仍坚持为其辩护,认定他的清白。
这些女性大多坚信自己有改变像连环杀人犯那样残忍的人的能力,沉浸于自己的拯救幻想与救世主情结中。甚至有许多女性表示她们会在那些连环杀手身上看到小男孩似的感觉,并强烈的认为自己有抚育和保护那个小男孩的责任。
在心理学家埃林·安伦的《在爱情上高度敏感的人》的书中说道:有些女性潜意识里潜藏着与囚犯吻合或相似的经历和问题,她们对囚犯因此产生了特别的同情,同时与囚犯简历中可以预测的关系感到心安,致力于接近与改变这些杀人犯会让她们的需要得到满足。
主动型坏男孩控:“美女与野兽”情结
和前者不同,这一类坏男孩控所迷恋的是那些尚在活跃的罪犯。
她们会参与男性罪犯的活动:诱捕受害人,藏匿尸体,犯下罪行。她们不会移情别恋,相反,她们希望得到对方回报的爱。
例如,2000年《卫报》公开了米拉·亨德利【1】的信件,其中写道:“有时候,我(在日记中)会写我讨厌布拉迪,因为他残酷无情;其它时候,我会祈求上帝,希望他能像我爱他那样爱我。”
这一型的女孩们追求危险,希望与“野兽”为伍,享受危险给她带来的刺激感,甚至会骄傲的认为这是一次展示勇气的机会,可以和所爱的人一起“对抗世界”。
她们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受虐倾向,这些危险人物会给她们带来更大的性吸引力。与狼共舞,使她们颇有成就感;若能与那些罪犯一同行动将会使她们感到莫大的荣幸。
除了以上的两大理由外,希拉·埃森博格的《爱上杀人犯的女人们》一书中也提出了诸如:戏剧感、自卑感、希望获得关注、重获儿时回忆等理由来详细的解释这一现象。
这些理由纷繁复杂,并有将这些女子妖魔化的倾向,其实这些女子和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两样,都是在追求两个结果:重复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
童年受过的苦,长大后至少要重复一次
童年时,不管父母多么优秀,我们对他们仍会有不满,并渴望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发生改变,但这种改造梦想注定会失败,因为父母必然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活,他们通常并不关注孩子的改造梦想,即便关注到了也不会按照孩子的意愿而改造自己。
于是我们在长大后会渴望找到和异性父母相似的人,那样既可以延续我们所熟知的那种美好或可怕的体验,也有机会可以继续玩改造“游戏”,把童年没有实现的改造梦想再找一个机会去实现一下。
这是绝大多数人共同的游戏,只是童年非常幸福的人,他们的游戏是“重复童年巨大的美好,修正童年可怜的错误”,而对于童年非常悲惨的人,他们的游戏就是“重复童年可怜的美好,修正童年巨大的错误”。
对于我们的坏男孩控们,许多在童年会有被暴力父亲虐待过的经历,所以长大后很容易被暴力男人所吸引,因为这样的男人才可以同时满足她两个愿望,至于其他男人,她或许理性上知道很不错,但没感觉。
所谓没感觉,即她没法与其他男人建立起联系感来,面对这些自己不熟悉的类型的男子,她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交往,而一旦碰到和父亲很像的男人,她们早就建立起来的那些心理机制立即会被激发出来,并发挥各自的作用。
童年所经受的种种经历,我们长大后一般至少要再重复一次。童年受苦的时候,弱小的我们无处可逃,只能接受。
成年再受一次类似的苦,其实是埋着这样一个愿望:这一次,我要做主,我要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
所以,有过一个暴虐老爸的女孩,容易迷恋上同样有暴力倾向的男子。
她们这样做,就是因为想证明一下,她们可以修正童年的那次错误。
虽然别人觉得这个男子的暴力倾向已经无可救药了,但她们却总是怀着一个单纯的梦想——“我可以用我的爱来改造他”。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坏男孩控已经逐渐获得人们的关注。国外的Discovery调查探索频道于2008年开播的系列节目《致命诱惑》(Wicked Attraction)就从第二类坏男孩控入手,介绍了诸多看似平常的男女在结合后所犯下的极端罪行。
但实际上,它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研究,而且个人认为,不仅是为了那些罹患坏男孩控的人,还有每一个与之有利害关系的个体。
我们仍然要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待这些坏男孩控的女孩们,不要急着给她们贴上和犯罪行为等同的标签,她们和我们都一样,渴望人们公正的待遇与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
(责编:梁绮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