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是指从三国至两晋这段历史时期,前后时间跨度长达两百年。魏晋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乱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然而魏晋时期的名士们却在此期间形成了一种与战争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后世称之为“魏晋风度”。
当时的名士们行事洒脱,不滞于物,不拘于礼。无论饮酒、清谈,还是纵情山水,皆表现出一种风流超脱的气度。“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当属“竹林七贤”,他们是: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此外,王羲之、谢灵运等人的艺术成就能达到巅峰,也与这一时期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按理说,战乱年代往往会暴露出人性中恶的一面,那么洒脱倜傥的“魏晋风度”又是如何在乱世中形成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曹操。
曹操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以当时的社会标准来说,他还只能算是“寒门”,只有像袁绍那种四世三公出身的人才可以算作“高门”。(注:许多人误以为寒门是指贫困家庭,其实寒门又称庶族,它的真正含义是门第势力较低的世家。)
曹操通过他一手打造的军事集团掌控了东汉朝局,那些门阀士族出身的贵族子弟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暴发户”,但也无可奈何。曹操心里清楚,光靠军事实力和个人权威无法解决根深蒂固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利益问题,要彻底解决只能想办法打破这种垄断,于是他便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主张,积极吸纳有识之士,尤其是军事和行政方面的人才到朝中任职而不看其出身。
在曹操主政期间,门阀士族势力遭到不小的压制。曹丕继位后沿用了曹操主张的人才选拔机制,并在陈群建议下进一步规范发展,形成了著名的“九品中正制”。
然而可能是出于曹丕个人的文学爱好,他将诗歌创作等文学素养也加入到官员选拔标准中,于是文风开始在北方士大夫集团中逐渐盛行。到了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睿在位期间,“九品中正制”的官员选拔标准又扩展到对文化、学识、教养、文雅等方面品质的考量。因此,诗赋、清谈等看上去与治国理政关系不大的能力开始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曹魏的人才选拔机制已严重偏离了曹操当时选拔人才的初衷。那些光有军事和行政才能,但因为出身普通,从小缺乏文化素养教育的人被排除到了圈外。而门阀士族因为家族底蕴深厚,所以在培养子弟出仕方面拥有先天优势。曹魏后来被门阀士族出身的司马家族取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这方面跑偏了。
司马家族夺取大权后,为了笼络与其处在同个阶层的门阀士族集团,更加重视通过文化修养方面选拔人才,因此朝野上下文风都进一步盛行,吟诗作画,煮酒清谈这些原本与务实无关的能力都成了攀登仕途或混迹高端社交圈的必修课,以至于醉生梦死反而成为当时那些名士们自鸣得意的生活方式。“魏晋风度”便是在这样一种氛围中逐渐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