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起癣,临床上主要为足癣,多累及双侧,可分为3种类型。
好发于足趾间、足跖及足侧缘。
皮损起初为针尖大小的水疱,水疱内为清亮液体,散在或聚集分布,多个水疱可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疱。
若撕去水疱的皮肤,则表现为蜂窝状的鲜红色糜烂面。
皮损可不断向周围蔓延。水疱干燥后,伴有皮肤脱屑,此类型伴有明显瘙痒。
好发于跖部及足跟,表现为皮肤粗糙、增厚、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甚至出血,可伴有疼痛。一般无明显瘙痒。
又称间擦型,好发于足趾趾缝之间。多见于足多汗、浸水、长期穿胶鞋者。
表现为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及渗液,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有臭味。
脚上起癣主要由真菌感染导致,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
患者用手搔抓患癣部位可在不同皮肤蔓延,如左脚传给右脚;也可通过接触传染他人,如与患者共用鞋袜、脚盆等。
脚上起癣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疗效不佳者,可考虑系统药物治疗。
根据临床类型选择合理的外用药物,水疱型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唑类药物,如克霉唑乳膏。
浸渍糜烂型给予硼酸溶液、乳酸依沙吖啶溶液等湿敷,渗出减少时再给予氧化锌粉、硝酸咪康唑散等,皮损干燥后外用药膏,如盐酸特比萘芬乳膏;
鳞屑角化型无皲裂时可用剥脱作用较强的复方苯甲酸软膏。
系统药物治疗可选择口服伊曲康唑。
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联合抗生素,引发癣菌疹时应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