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
在这波移民大军里,地理位置决定了移民的构成,靠近东北的省份首当其冲成为输出移民的大省。例如1927-1929年,东北三省移民平均85%都来自山东,河北次之,河南也贡献了个位数百分比。有意思的是,当时山东方面报纸也忧心忡忡地报道,“山东人每年减少二百余万”。
近代进入东北的移民山东人占绝对的主流,东北移民成分同时也十分多样。除了上文提到的河北、河南外,山西、湖北和浙江甚至是广东沿海的人民都愿意到东北一试身手,东北此时已然是中国接受外地移民最多、来源地域最广的地区,简直和21世纪萧瑟的东北判若两人。
1926年,中华民国行政区划图。/Wikimedia
历史上移民东北的路线无非是两条,一条是“泛海”,也就是走水路,山东人最爱用。一条是“闯关”,也就是走陆路,深受河北、河南、山西等省移民青睐。随着轮船通航和铁路的铺设,移民迅速在东北由南向北、由人口稠密地区到人口稀松地区扩散开来。
拿移民输出最多的山东为例。山东西部、北部和南部的移民,离海较远,他们就乘火车进入东北。没钱坐车的贫民,就肩挑步行,从柳条边的威远堡门、法库门、辽东边墙的各边口以及喜峰口、古北口等处进入东北。
山东南部的移民则从青岛乘船过海抵达大连,进入东北。要么就从烟台登船到达营口,踏上东北的土地。在1927年,大连上岸的山东人有七成,营口上岸的只有两成,京奉铁路来东北的仅为一成,这是因为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隔海相望,距离最近的地方只有90海里,船票也便宜,山东移民自然更愿意选择水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