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关于台湾日月潭的资料.急用!多谢!

关于台湾日月潭的资料.急用!多谢!

日月潭的形成

日月潭位处水沙连之轴心地带,隶属南投县鱼池乡,位於台湾中央脊梁山脉的西麓地带,处在山地与西部平原之间,亦即潭西为平地,潭东即是高山重叠的山地。日月潭大约居南投县之中央地带,位於东经120度55分,北纬23度52分,北方接埔里镇,东北邻仁爱乡,东南为信义乡,西南接水里乡,西北方毗连国姓乡。

日月潭附近的地形受褶曲、断层及河川侵蚀等作用,致使境内山丘遍布,其间约罗布13个大小悬殊的盆地,许多的急陡斜坡及崩塌地。境内盆地是属埔里盆地群的主要分布区,以鱼池盆地的面积为最大(21平方公里),仅日月潭(5.4平方公里)保持湖泊原貌,而鱼池盆地周围山峰,如过坑山(1331m)、大尖山(2016m)、水社大山(2120m)等属埔里板岩山地,为乌溪支流南港溪的集水区,而日月潭以南的盆地如头社(1.6平方公里)、铳柜(0.7平方公里)等则属浊水溪流域。

日月潭、头社、鱼池及埔里等地,原来均为湖泊,因为此地带同为第三纪粘板岩层的陷没地带,也就是粘板岩层的断层地带,由於地壳的变动致不断的褶曲及陷没作用后,而形成大、小的盆地,然后蓄水,便形成了山间的湖沼。其蓄水的时期当在洪积世之同时,以后因日长月久於若干年代后,复经填充或决堤作用而乾涸,便又成了肥沃的盆地平原,如今头社、鱼池、埔里便是。其中日月潭被遗留在较高的位置,受盆地之切割作用和河川侵蚀最迟且最少,故仍能蓄存相当的水量,使之不致乾涸,同时又无外来的沙砾填充,并且尚有相当雨水量之流入,且流出之水量又极少,自然保存了日月潭的湖水。

日月潭名称的由来

日月潭为台湾第一大湖泊,以不规则的菱形的日潭与其西细长弧形之月潭构成,故得名。日月潭的邵语称为zintun,可能是日月潭最早的称呼。日月潭名称首见於道光元年(1821)北路理番同知邓传安之〈游水里社记〉文中,在其所著《蠡测汇抄》一书中载有此游水里社记云:「其水不知何来,潴而为潭,长几十里,阔三之一,水分丹碧二色,故名为日月潭」 。其后随著汉人移垦水沙连,以及历代政府的治理,和骚人墨客的文藻加以命名,日月潭逐有许多称呼,诸如水社大湖、水里湖、水里社潭、水社海仔、竹湖、龙潭、龙湖等,晚清时更有洋人传教士来到日月潭,试图向邵族人传教,亦将日月潭赋名为Doagon lake、lake Candidius 、Nin-Isivatan lake等名称。

日月潭中有一岛,是邵族人的旧聚落,亦是邵族人最高祖灵paclan的居处,邵语称为lalu,清代称为珠屿、珠仔屿、珠山、珠仔山、珠潭浮屿等名称。又有一说,谓邵语称为kunbariz附近之青龙山与邵语称为titabu之仑龙山,此二山恰好将lalu岛衔在相对之中央,形如二龙戏珠之状,故称为珠屿等名,清光绪来此的洋人,则有pearl islet(珍珠岛)之称呼,日治时期则称玉岛、水中岛,台湾光复后被称为光华岛。

民国88年「九二一大地震」后,南投县政府将光华岛正名为拉鲁岛(Lalu),以表对邵族人的尊重,并且由观光局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规划为邵族的祖灵岛,於民国89年10月12日,藉由「千人植树、千人护树」活动,由邵族人种上最高祖灵居处的茄苳树。

民国88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日月潭及邻近地区灾情惨重,同年李登辉总统前来日月潭了解灾情并裁示,日月潭应结合邻近观光据点,尽速提升为国家级风景区,而在整体规划时也应尽量维护人民权益。民国89年1月20日行政院核定於1月24日正式成立「交通部观光局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管理处」,并且进行规划与重建工作。

日月潭国家风景区经营管理范围以日月潭为中心,北临鱼池乡都市计划区,东至水社大山之山脊线为界,南侧以鱼池乡与水里乡之乡界为界,总面积约为9,000公顷。区内含括原日月潭特定区之范围及头社社区、车埕、水社大山、集集大山、水里溪等据点。

日月潭国家风景区未来发展目标将以「高山湖泊」与「邵族文化」为两大发展主轴,并结合水、陆域活动,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休闲渡假游憩体验,其发展的主题是高山湖泊渡假体验、文化保存及参与永续发展、水力发电解说、多样化自然生态教育机会、湖泊溪流水域活动、山岳活动及登山健行、产业活动、夜间观赏表演活动、主题馆与主题园、整合资讯服务等,期藉此整合日月潭风景区之游憩资源,注入多样性游憩活动,以带动日月潭风景区之长远发展,并充实改善周围各项游憩服务功能,掌握重新出发的契机,以期创造日月潭之新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