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起念,故为‘随念’;又于应该发生的地方而发生,故正信而出家的善男子的随适而念为‘随念’。
(十随念的语义)(一)所起的随念与佛有关的为‘佛随念’。以佛德为所缘是念的同义语。………
(一)佛随念
于此十随念中,先说为欲修习佛随念而证信具足的瑜伽行者,当于适当的住所独居静处禅思‘彼世尊亦即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应该如是随念于佛世尊的功德。其随念的方法是:‘那世尊亦即是阿罗汉,亦即是等正觉者……亦即是世尊’这样的随念,次说世尊有这样那样种种名称的原由:
(一)(阿罗汉)(1)远离故,(2)破贼故,(3)破辐故,(4)应受资具等故,(5)无秘密之恶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随念于世尊阿罗汉。
(1)他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即是说对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了,已由于道而完全断了一切烦恼和习气,所以说‘远离故’为阿罗汉。
不具烦恼,说他为远离,无诸过恶,称我主为阿罗汉。
(2)以道而破诸烦恼之贼,所以说‘破贼故’为阿罗汉。
我主以般若之剑,斩杀了那称为贪等的烦恼之贼,所以叫他为阿罗汉。
………
(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像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嗔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佛德而生起,故称佛随念。其次勤于佛随念的比丘,尊敬于师,顺从于师,得至于信广大、念广大、慧广大及福广大,并得多喜悦,克服怖畏恐惧,而安忍于苦痛,及得与师共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佛德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塔庙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纵有关于犯罪的对像现前,而他亦能如见师而生惭愧。他虽然不通达上位(近行以上),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应对于如是有大威力的佛随念,常作不放逸之行。
………
——摘引自《清净道论》第七 说六随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