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北京人怎样过中秋节

北京人怎样过中秋节

在北京,中秋是仅次于 春节 的大节,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中秋节 又名"八月节"、"月夕"、"秋节"……从它众多的名目,便知道这个节日的重要性和丰富性。那么你知道北京人怎么过中秋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人怎样过中秋节_中秋节的 传说 故事 ,欢迎阅读。

目录

北京人怎样过中秋节

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北京人怎样过中秋

中秋节也称八月节,一度是从农历的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

老北京人最重祭月,体现了“花常好,月常圆,人常聚”的美好愿望。

提及北京的中秋 文化 ,首先要提的就是“兔爷儿”。老北京的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 彩绘 ,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玩兔儿爷就是这样一种既哄小孩高兴又把它当神敬的习俗,这就是“寓尊天敬神于娱乐之中”。

老北京每户家庭都要设坛拜月,供“月光码儿”,即印有“太阴星君”及玉兔捣药的纸像。供月,必在庭院,其供果必圆。西瓜切半,各雕莲花瓣形,取“花好月圆”之意,摆于供案两旁,间有时令鲜品,如苹果、沙果、秋果(大海堂)、槟子、石榴、柚子品种不厌其余,以示圆满、丰收,惟独各种梨因与“离”谐音而不上供。

此外,花筒里还要插上毛豆枝和紫红的鸡冠子花,毛豆是献给玉兔的供品,鸡冠花则是象征着月宫里的索练树。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

老北京也很盛行“玩月”。玩月有两种,一种叫文玩,就是赏月,写诗作画猜灯谜;另一种叫武玩就是到湖边,看月光投在水中;住四合院,院里有缸,盛满水,看着觉得不过瘾,捡起小石子往水里一扔,波澜四起。北京孩子还爱在胡同里追着月亮跑,那叫“追月”。

月饼也是团圆的象征,供月少不了月饼,早年有以大月饼立在硬木座上当作神位用的,大月饼上刻有广寒宫前玉兔捣药的图案。一般家庭则以发面红糖大饼,上以麻果蘸胭脂点出红斑,谓之“团圆饼”,再配以“自来红”的中秋月饼,例由女主人上香主祭。

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 措施 。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

<<< 返回目录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故事

1、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嫦娥奔月”的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据现存文字记载最早出现于《淮南子》等古书。

2、吴刚折桂

吴刚伐桂,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吴刚受天帝惩罚到月宫砍伐桂树,但桂树随砍随合。天帝把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作为对吴刚的惩罚。

传说南天门的吴刚和月亮里的嫦娥很要好,但他经常挂著与嫦娥相会,而疏于职守。玉皇大帝知道后,一气之下,就罚吴刚到月亮里去砍一棵叫月桂的大树,如果吴刚不砍光这棵月桂树,便不能重返南天门,亦不能与嫦娥相会。

这样,年复一年,吴刚总是砍不光这棵月桂树。而只有在每年八月十六那天,才有一片树叶从月亮上掉落地面上。谁家最勤劳,金叶子就飘到谁家,那家就有无穷无尽的财富。

3、玉兔捣药

玉兔捣药是中国神话传说故事之一。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

这种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成蛤蟆丸,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像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即以玉兔表示月亮。

4、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将“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

5、玄宗故事

《霓裳 羽衣曲》描写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其舞、其乐、其服饰都著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白居易有《霓裳羽衣舞歌和微之》诗,对此曲的结构和舞姿作了细致的描绘。

<<< 返回目录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 立秋 、 处暑 、百露、 秋分 、 寒露 、 霜降 ,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中秋节原分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为“迎接”,八月十五日为“正节”,八月十六日则叫“余节”。今天,大家在八月十五日“正节”吃月饼、过中秋。

<<<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