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完美导师的界定是什么呢?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怎会有完美的导师呢?
孔子被称为圣人,还有不少人骂他。韩愈也几乎归于圣人一列,他做太学的先生时还被学生嘲笑、质疑,故而才有了千古名篇《进学解》。
圣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普通的导师呢。
读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读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获得导师生活上的关怀吗?显然不是,生活上的关怀主要靠你的家人和爱人。读博最大的目标是增进学业,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什么?博士生应该很清楚,比如做实验、做课题、发表文章、参加学术会议、出国访学或交流,还有一些看似不相关但实际上也很重要的途径,比如参加聚会,特别是导师组织的聚会。学术圈子是存在的,导师若能带着你去参加自己圈子的聚会,你真的应该感到高兴。适当参加圈子的聚会对你完成博士阶段的目标绝对是有帮助的。
如果遇到了一个生活上对博士生关怀备至但学业上几乎没有一点帮助的导师,除非博士本人有极强的能力,否则其前景也是堪忧的。
注重学业但不关心学生生活的导师常被世人认为无情冷漠,但严师出高徒,不少学生反而成绩斐然。
学生都希望碰到兼顾学生学业和生活的导师,如本问题中所描述的那样,现实中太难见到了。毕竟导师除了担任学生导师外,还要承担多重责任,也许上有老下有小,要养家糊口,要给本科学生、研究生上课、备课,要忙科研工作,而且,导师的博士生还不一定是一个,说不定门下有不同届的博士生好几个呢,有些博导还带硕士生呢。
一个好的导师对我们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我这么多年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掉得最深的一个坑就是认为这世界上是有一个完美的导师。
年轻时,对未来感到迷茫,希望有人可以指点迷津;对现状感到不满意,希望可以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于是,就到处学习,找导师,希望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和更高层面的思维帮助自己脱困。
这些年,跟随着很多导师,换过不少导师,而且导师一个比一个牛逼,一个比一个靠谱,但最终发现,老师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自己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我们选择如何学习成长,比一个好老师更加的重要。
在没有转变这个思维之前,我一直在一些导师身边打转,也一再的对一些导师感到失望。后来我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长上面,并且清晰的知道该如何利用导师去成长时。情况就转变了。
以前,遇到三观不正的导师时,比如教人不劳而获,投机取巧时,我会觉得遇人不淑,被导师给害了,非常的愤怒。现在遇到这样的导师时,我会去看他到底错在哪里,自己去思索正确的到底是什么?
以前,看到自己尊重的导师有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时,比如说有欺骗行为,我的精神洁癖就受不了了。现在我会告诉自己去分清学识和人品是两回事,我跟这位导师到底是学知识还是在学为人处世呢?
学习成长,终究是我们自己的责任,不能寄希望在老师身上。
如果我们遇到一位好导师,那是我们的幸运,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一位好导师,那就是我们要去学会管理导师的时候了。这两者,都能够帮助我们成长。
虽然我并非博士生,没有处理过与博士导师的关系。但是这些年除了自己的学习,也因为开办培训机构,见过很多的学员,所以我相信关于学习的一些底层规律与思维是一致的。
寒门博士缺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导师,而是一种知道如何学习的心态与方法。
无论是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一个学位,一位导师,一份工作,一个男人……当一些不确定的“黑天鹅事件”发生时,我们就会被现实打击得毫无用武之地。
希望寒门博士的牺牲,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如果我们身处这样的场景,可以有哪一些凤凰磐涅的机会呢?
比如,在与博士导师的关系中学会设定自己的界限;
比如,在导师没有给到足够的学术支持时,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学习资源,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
比如,除了读博以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出路吗?
……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思考和利用的机会。
感谢邀请。寒门博士遇到完美导师,自然在相处中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有诸多理解上的障碍,在一些领域上无法达成一致,学生做不到老师的要求,老师也意识不到自己的完美坑了学生……
非常的矛盾,双方互不理解,这时,我们是不是要考虑下导师和学生互选时,大家要好好挑挑,志不同不相为谋,道同路才好走,实验项目也能早点完成
虽然是博士,事件是悲哀!我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解答此事件,两者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强加给一方,更不可能指责另一方!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两者关系是紧密的!因该说:毅力是人的灵魂,没有毅力和韧性的人是很难坚持到最后。不出国并不意味沒能力,出国的人也不是每人都能获诺状!我认为:虚荣心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