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其娜》作为锡伯族的代表歌曲,由著名的歌唱演员,解放军政治工作部青年歌手雷佳演唱。
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可上朔到北方古老的鲜卑族。锡伯族原居住于东北地区,清乾隆年间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新彊。如今绝大多数的锡伯族居住在辽宁省和内蒙古,黑龙江的一些地方。在新疆集中居住在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新疆的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方面同于汉族。
锡伯民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萨满歌》《打猎歌》《亚奇娜》《摇篮曲》《迁徙歌》《小白羊》《小鹊雀》《忆苦谣》《长工的被》《拿命换》等。
锡伯族民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锡伯族民歌最早可可追溯至锡伯族先民鲜卑人的音乐文化时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演变出渔猎歌、萨满歌、田野歌、习俗歌、叙事歌、格言歌、儿歌和叙事歌等多种分类。
锡伯族民歌的语言和日常口语差别不大,尽管比口语精炼、优美,但遗词成句非常自由,活脱如话。
2014年11月,“锡伯族民歌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Ⅱ-161 。
锡伯族有以下著名歌曲:
《喀什戈尔之歌》、《拉西贤图》、《叶钦娜》、《海兰格格》、和《三国之歌》。丧葬方面有《哭葬歌》;婚姻方面有《说亲歌》、《哭嫁歌》、《劝嫁歌》;劳动方面有《四季歌》;游乐方面有《刁羊歌》;礼节方面有田野歌,也被称为“街头歌”,锡伯语称“塔拉依舞春”。《尊老歌》;信仰方面有《喜林妈麽歌》等。
锡伯族主要聚居于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的察布查尔、巩留、霍城和塔城,以及辽宁沈阳的兴隆太锡伯族自治乡,吉林省扶余县和前郭罗斯等地。人口83629人(1982年统计)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满文。信奉萨满教和嘛教。居住在新疆的锡伯族仍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锡伯族音乐主要有民间歌曲、器乐曲和宗教音乐等3类。
民间歌曲有塔勒伊乌春、安塔青乌春、沙林乌春、阿巴拉西乌春、菲散布热乌春等。
塔勒伊乌春 田野歌。亦称"吾欣乌春"、"盖伊乌春",是锡伯族民歌的典型代表,为数颇多。这类歌曲无固定歌词,大多在节日和劳动中由男女即兴编词对唱。歌词两句为一段,一般上句为12个音节、下句18个音节,形成上短下长两乐句。而上下句往往采用同一动机起句,下句的后半部是上句后半部严格的下五度移位。例如:
安塔青乌春 属于生活习俗一类的歌曲。
沙林乌春 宴席曲。常用于喜庆节日。
阿巴拉西乌春 狩猎歌。音乐豪迈奔放,表现了锡伯族人民的悍性格。
菲散布热乌春 叙事歌。以锡伯族的历史事件为其主要内容,如记述1764年锡伯族由东北迁至新疆的《西迁歌》。这类歌曲都较短小。此外尚有一种被称为"朱仑呼拉热木旦"的说书调,主要用于吟诵《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文学名著。其曲调结构一般为上下乐句的单乐段,但不甚严谨,时常以字数的多寡而有所伸缩。
器乐曲锡伯族现存的器乐曲主要是冬布尔演奏曲,同时用于"贝仑舞"的伴奏。传统的歌舞曲有《贝仑舞曲》、《沙吾尔登》、《蝴蝶舞曲》、《多尔格尔》、《阿克苏木》和《乌兰克》等乐器有冬布尔(近似哈萨克族的冬布拉)、墨克纳(口簧)、菲察库(双管6孔苇笛)等。
宗教音乐锡伯族的宗教职业者"萨满"(萨满教的祭司)、"斗其"(跳神驱鬼的巫师)、"耳其"(祈祷驱病者)、"相通"(巫婆)等,在宗教活动中各有自己演唱的曲调,称为"萨满乌春"、"斗其乌春"、"耳其乌春"。
多年来,锡伯族人民吸收各兄弟民族的民间音乐,丰富了本民族的音乐生活。锡伯族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平调、越调,就是汉族的陕西地方小戏,其传统剧目《李彦贵卖水》、《张良卖布》等被译为锡伯语,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锡伯族的音乐分戏剧音乐和说唱音乐两部分。戏剧音乐(锡伯族称秧嘎尔牧丹)又分为平调和越调两种。平调的历史悠久,是锡伯族在东北时期就演唱的音乐,而越调是锡伯族西迁,和汉族开始有了往来以后才形成的,其中有汉族音乐的成份。
锡伯族说唱音乐曲式结构简单,大部分曲子以单乐段构成,最著名的有田野歌曲调、蝴蝶歌曲调、海兰格格曲调、西迁歌曲调、金纽扣曲调、娶媳歌曲调、哭嫁歌曲调、婚礼歌曲调、雅琪那曲调、打猎歌曲调、摇篮曲曲调、我原是抽大烟的婆娘曲调等。
代表作品
锡伯民歌的主要代表作品有有《萨满歌》《打猎歌》《亚奇娜》《摇篮曲》《迁徙歌》《小白羊》《小鹊雀》《忆苦谣》《长工的被》《拿命换》等。
在锡伯族传统文化中,锡伯族民歌最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性,随着社会发展、新事物的不断涌现而不断创造和更新其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成为体现锡伯族文化创造力的一种典型性、代表性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
锡伯族民歌在歌词创作、演唱和演奏等艺术上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对丰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