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为什么没有出现皇子夺嫡的情况?

文/炒米视角

乾隆继位时,天下升平,国库丰盈,吏治清明。这是雍正给予他的,然而还不仅仅是这些。乾隆的兄弟少,在这种情况下,雍正仍然通过将弘时过继给老八,然后打倒老八,顺便将弘时逐出宗室,彻底断绝弘时继位法统权,逼着弘昼玩“活出丧”。这是典型的扶上马,再送一程。

而且乾隆时运很济,准噶尔内讧,给予了乾隆机会,得以建立不世之功,完成康熙以来西北最大的边患。因而乾隆就漂起来了,这一漂,就是四十多年,然后乾隆一直活着这千古一帝的幻想中。 那么对于子嗣的培养,反正康熙“圣主训”在,自己必不用操劳。

然鹅,秘密建储的永连死得早,八岁就死了。这让乾隆很受打击,因为他并不像康熙,会把心血倾注于每一个子嗣,他只会对有可能继承自己皇位的人,重点培养。但接下来的,这事就脱离了乾隆本人的想象。 因为一个令自己也很尴尬的理由,“活太久”,当自己活到刚继位时许下的诺言“在位时间不超过康熙”的时候,自己竟然还没死。

这就有点难处理了,因为自己很多儿子都死在自己前面了,连《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永琪也死在他前面了。这就很尴尬了,因为儿子虽多,真就没几个可挑了,然而因为大家都没受过乾隆特别培养,所以大家其实对皇位就都不怎么”感兴趣”,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有没命活到这份上?

但是颙琰因为特别听话,整天唯唯诺诺,最后被乾隆选中,然而其实这憋屈日子根本没结束,最后又多受了三年苦,等真正接到手的时候,大清国已烂!

但是没对比就没伤害,说到“夺嫡” ,最著名的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康熙继位的时候,面临的是内忧外患。这个位子不好坐,顺治如坐针毡,最终”英年早逝”。所以康熙亲政后,特别注重开枝散叶,也特别注重皇子的培养和教化,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思。

设置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制度,对于弓马的要求,不惜拉着儿子亲上战场;为了防止血亲溺爱,要求只准许嫔以上正主扶养子嗣;请大儒在南书房统一给皇子们授课,且亲自检查学业,等等。最后甚至最后还总结成完备的《康熙教子庭训格言》。

因而康熙的子嗣们,几乎都是上马能战,下马理政的人才。但到了晚年问题也随之而来,太子与皇帝之间关系处理不当,因而康熙两废太子。太子废而不立,也就意味着着其他兄弟有机会。哪一个皇子都不白给。的确因为都优秀,所以才有竞争的可能么。最终胜出的雍正如何?

康熙帝的“立储”失败,留下了“九王夺嫡”的千古遗憾。雍正帝登基总结了确立皇储的教训,雍正帝亲自制定了“立储”制度,自乾隆朝以后此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咸丰帝。

首先说说乾隆帝之父“雍正帝”的继位教训;圣祖仁康熙皇帝子嗣众多,由于过早确定了皇储(太子),造成了众多儿子之间对皇储位置的争斗,使兄弟之间达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不但于江山社稷不利,更使康熙帝由此苦恼终身。

雍正帝继位后,还是党争不断,一直以来对雍正帝的继位存在质疑,这也是雍正帝在满清王朝的历史上遭到最为非议和黑暗的理由之一。

(雍正帝画像-来自网络)

雍正帝完善立储制度

雍正帝登基后,对立储、确定皇帝继承人一事拿到了议事日程,在雍正十三年召集众大臣共议立储一事并颁布谕旨确定了皇储立储制度。

雍正帝的这一制度确定为满清王朝的立储唯一标准,形成为铁的制度

(乾隆帝画像-来自网络)

乾隆帝的禅位经过

雍正帝在位十三年,撒手西去,乾隆顺利接班继位,是为乾隆王朝。

乾隆坐享其成的当上了皇帝,那时候的乾隆已经二十五岁,按照康熙帝在位时间六十一年计算;如果乾隆帝能达到康熙帝的在位时间,就是八十五岁,所以乾隆继位那天祭祀天地焚香告天;

“昔日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八十有五,既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乾隆帝已经在位六十年,自当禅位于皇位继承人。看下乾隆帝子嗣:

再看看乾隆帝的儿子们的情况:

上有雍正帝的立储制度,下有乾隆帝生前的承诺,虽然厚着脸皮当着太上皇,可是皇帝位置已经禅位。

雍正帝确定的秘密建储制度的选择是关系到国本的大事,关乎满清王朝江山社稷的统治平安延续。如何合理平稳的交接皇权,雍正帝以后趋于成熟。

雍正帝的四子宝亲王弘历就是有满清一代以秘密立储制度继承皇位的皇帝,那就是乾隆皇帝。乾隆帝对历朝历代的皇储建立做了认真比较认为:秘密建储“实为完美”,自此将秘密建储确定为不可更改的家法。

(图片来自网络)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只不过乾隆太能活,把有竞争力的儿子都熬死了!

欧洲资本主义世界有三大苦:英国王储、布冯替补、罗马队副。

其实,中国封建社会也有一大苦,就是当乾隆的皇储。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是入关的第四位皇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还当了三年的太上皇,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最长的皇帝,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活了88岁。就这样一个人,要不是能熬一点,基本这辈子都别想当皇帝了。

一开始的时候,乾隆也想搞嫡长子继承制,结果,嫡出的全死了,就剩下庶出的,乾隆可供选择的范围已经很小很小了,因此,只得放下祖制,从庶出的皇子中选择,选来选去,就剩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比较出色。

但是,他们都是庶出,而且比较年轻,永琰出生的时候,前面的十四个皇子就死了8个,后来还接着死了几个,包括乾隆最喜欢的永琪。

这样,乾隆的皇子没有出现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情况。

以前有一道题,就是明明乾隆和华盛顿同一年去世的,为什么却像两个时代的人,其实乾隆就是那种,祖制研究的很透彻,然而一点创新能力都没有的人,在位六十年,其实是与世界大势背道而驰的六十年,乾隆的这种骄傲自大甚至将中国带入深渊。

正是因为乾隆的这种世界观,使其在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依然选择规规矩矩没有成见的永琰,乾隆其实要的不是永琰,而是一个能够继续维护他那种权威,实际是打脸的,在乾隆死后的第四十年,中国就被西方吊打!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作为切身经历者的雍正帝,在登基后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有效抑制了皇子们对储君之位的觊觎。更何况说实话,弘历的子嗣算不上昌盛,尤其是跟他的祖父康熙帝玄烨相比。乾隆皇帝一生十七个儿子,但过半数不是幼年夭折就是英年早逝,晚年实在没什么选择的余地了,只好矮子里头挑高个儿,选中了颙琰。

“九王夺嫡”是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事件,因为康熙诸皇子对于储君之位的争夺引发了朝局动荡社稷不宁,手足相残的状况相当惨烈。也因此,在九王夺嫡中胜出的雍正帝胤禛,深刻吸取了教训,发明了秘密立储制度。

历代因为争夺储君之位而引发的斗争比比皆是,秘密立储制度虽然说不能完全解决,抑制作用却是相当明显的。康熙朝尚属清初,仍旧受中原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夺嫡的发生。

然而康熙朝后,嫡长子继承制在皇位继承中被摒弃,诸皇子无论嫡庶都由有了更加平等的机会,“立贤而非立嫡长”成为清朝不同于其他朝代的特殊之处。

更重要的是,历经雍正朝的改革,储君之位不再公开册立,避免储君成为众矢之的。同时,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清朝君权发展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皇帝乾纲独断的同时,严禁皇子私自结交大臣,而朝臣不明将来储君之位是谁也不敢轻易押宝,从而避免了类似于九王夺嫡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一方面就是康熙帝与乾隆帝的子嗣数量,康熙帝是清朝后妃子嗣最多的皇帝,有35个儿子,虽然其中15人没成年就夭折了,还有5人年纪很小直到玄烨驾崩都没成年,仍旧有15位皇子参与了储君之位的争夺。

然而乾隆帝弘历就差的远了。弘历的后妃为其生育了17位皇子,却有9人幼年夭折或者英年早逝,还有2人被过继旁支。更要命的是,乾隆皇帝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可他的儿子们几乎都活不过他。到他晚年退位的时候,能选的儿子就剩下了四个——淑嘉皇贵妃生育的永璇、永瑆,以及孝仪纯皇后所生的永琰、永璘。

不知道该说乾隆幸运还是不幸,没有发生皇子争储也与皇子们性格有关。乾隆晚年剩下这四个人,也都不咋滴——永璇腿瘸而且沉迷酒色,永瑆性格软弱,永璘年幼而且贪财没志气,也就永琰稍微凑合。乾隆皇帝能够活下来的皇子们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与康熙朝不同,皇子们想要在朝中培植势力争权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九王夺嫡”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只能说,清朝皇帝比较喜欢作秀,搞什么秘密建储,才出现了夺嫡一事

一如电视剧中的场景,阿哥甲和阿哥乙密谋商量,要搞一下某阿哥丙,原因很简单,老爹的位子没明确要给谁,咱们不争一下子哪能行?况且咱可比丙长得帅,能力强!

这个夺嫡的出现,要怪就怪这个一拍脑袋的大领导,非要搞竞争上岗。再就是阿哥们都比较优秀,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当领导的犹豫不决,当下属的摩拳擦掌

当然,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乾隆同志,他也想玩这一套,可惜儿子们不争气,没有这个实力去搞事,最后皇位妥妥的只能交给颙琰

活的太久,也是一种无敌——对手都死光了,就是第一了不是

要说乾隆皇帝也是高寿,虽然生活习惯一般,但却奈何身体素质好,典型的吃喝X赌抽都占了却依旧身体倍棒,这就让人很无语了

一生风流的乾隆皇帝,一共生了17个儿子,也算是高产。或许是因为自己命太硬,这些个儿子都被克的够呛,十七个儿子中活过十岁的仅有十个,存活率刚刚过半

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却又死活熬不过这个老爹,举个最简单的栗子。和珅同志受宠时年纪也不小了,但那个时候的乾隆皇帝不仅活蹦乱跳的,还在电视剧中粉末登场,加上纪晓岚搞了一出三人游

而让人惊掉下巴的是,还珠中帅的掉渣的五阿哥永琪,是要比和珅都大9岁的...

由此可见,乾隆的生命力之顽强,精力之旺盛实属难得,以至于到乾隆死时,仅有四个儿子尚在人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事情到了他这,也算是家常便饭了

还夺嫡,夺什么嫡,什么夺嫡,先好好活着再说吧!

人少应该竞争更激烈才是,可结果却是没有最差只有更差

不同于康熙老爷子,不仅自己比较牛叉,儿子们也教育的不差。一个个的能征善战不说,搞起政治来也都是高手。可到了乾隆这,就差多了

本来健康的活着,并且有信心活过老爹就是个问题,更别说再加强自己的意志磨炼和能力提升了,乾隆也很想找个勇武有水平的儿子继承大位,好不负自己十全老人的威名,可惜这些个儿子先天优势不强,没有天才;后天又不努力,只能是矬子里面拔大个了!

秘密建储的流程走完了,此时乾隆还有七个儿子尚在人间,但其中两个过继给了宗室,没有继承权,也就是说是五选一的问题

分别是老八、老十一、老十二、小十五、小十七

这几个儿子中,老八、小十七品行一般,除了最大和最小以外没啥优点,甚至说老八还喜欢酗酒闹事。老十二呢虽然老妈是皇后,算是根正苗红,但由于皇后失宠自己也受到牵连,不被治罪已经很不错了,更别提继承皇位了

五选一的题目已经排除了三个选项,还剩下俩,其中一个就是颙琰

咱先不说颙琰水平如何,就说夺嫡出现的概率和风险

一共五个人参与竞争,其中三个人算是被迫当了陪练,几乎是完全没有机会去争夺皇储的,那么剩下这俩人呢

一个是老爹都不怎么喜欢的,一身文人气息过重的老十一永瑆,另一个是后来的嘉庆皇帝永琰,这如果不夺,概率都是五五开甚至说四六开了呀!

所以,夺什么?有什么好夺的?弄不好命都没了,倒不如老老实实听天由命了罢!

最终结果就是,各方面都平平的永琰成为了下一任继承人,是为嘉庆皇帝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最后,感谢炒米视角的邀请~

乾隆一生虽然有17个皇子,但大多数都是天不假年,有6个更是夭折在4岁以前。到了乾隆晚年,身边事实上只有5个儿子,即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即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而在这硕果仅存的5位皇子中,除了后来成为嘉庆皇帝的皇十五子永琰,其他四位皇子事实上各有各的致命缺陷,构成不了对皇位的有效政治竞争,诸子夺嫡很难真正成立。

皇六子永瑢各方面条件倒是不错,但在乾隆二十四年就被过继给了其他宗室。更何况,他虽不算短命,但也只活到47岁,也就是乾隆55年。

皇八子永璇“为人轻躁,做事颠倒”、“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乾隆从来就没有考虑过他接班。

皇十一子永瑆是大书法家,文艺天分深得乾隆欣赏。但问题是,永瑆过于文弱,武功极差,这在文武双全的乾隆眼中,也不够格。

皇十七子永璘就更没戏了,为人诙谐,不好读书,喜欢寻花问柳。不过他有自知之明,一早就主动退出了皇位竞争,“使皇帝多如雨点,亦不能滴吾顶上”,后来永琰即位后,对这个荒唐的弟弟也算不错。

那么,也就只有皇十五子永琰了。永琰的弱项是母亲地位不高,系内务府包衣,但以“勤学闻名”,为人很自律,朝野之中很少有他的负面传闻。

我并不是说永琰有多么多么优秀了,他成为嘉庆皇帝之后的政治表现只能证明他是一位资质中上,中规中矩,但比康雍乾这三位“大帝”有本质性差距的庸常帝王。但是,在乾隆的几个儿子中,永琰的确是最优秀的了,乾隆选中他也并不需要太多权衡。

康熙立储失败,造成九王夺嫡的局面, 后面清朝的皇帝都非常重视这件事。雍正在夺滴之战中胜出,获得了皇位,他肯定是知道其中利害,于是乎他想出了一个解决的办法,雍正十三年他创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直白点说就是没有人知道到底谁是储君,乾隆时期也是沿用了秘密立储的制度。

秘密立储和公开立储相比,秘密立储避免了皇子为争夺皇位发生的一系列残酷斗争,而且对稳定政局起到很大的作用,不明确公布继承人,这样可以避免继承人形成自己的权利集团,也避免其他皇子有自己的小心思,发生手足相残的事情。

乾隆时期也是秘密立储,没有大臣知道谁会是下一任皇帝,自然没人敢轻易站队,皇子也不会轻易去互相斗。雍正极大的加强了皇权,而且夺取了皇子们的权利,在康熙时期,皇子们各自多多少少都有点权利,有实力才有斗争的资本,乾隆杜绝了这种现象,因此皇子夺滴的情况不可能出现。

有趣的是在乾隆年间还有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长孙绵德和一个大臣关系非常好,私下里更是经常互换礼物,乾隆得知之后,直接将绵德的爵位给剥夺。乾隆对皇子夺嫡这件事看的非常重,因此防范严格,皇子们没机会,也没实力去互相斗。

其实古时候每个皇帝都害怕自己的皇子为争夺帝位互相争斗,即使立了太子,皇帝都不允许太子和大臣们私交过好,严重的甚至会换太子,除非是对这个太子非常喜爱,才会主动放权于太子。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最大原因是乾隆活的时间太长了,他的儿子们都死的差不多了。

爱新觉罗·永璜,是乾隆长子,死于乾隆十五年三月。

爱新觉罗·永琏是次子,但是他是由孝贤纯皇后生的,属于嫡子,所以被秘密立为储君。但是早夭,九岁就死了。

爱新觉罗·永璋是三子,死于乾隆二十五年,与他母亲皇贵妃苏氏死于同一年。

爱新觉罗·永珹,第四子,死于乾隆四十二年。

爱新觉罗·永琪,第五子,也就是还珠格格里的五阿哥,死于乾隆三十一年。

爱新觉罗·永瑢,第六子,死于乾隆五十五年。

爱新觉罗·永琮,第七子,两岁就死了,早夭。

爱新觉罗·永璇,第八子,这个活了八十七岁,死于道光十二年。把嘉庆都熬死了。

皇九子乾隆十三年生,早夭没有名字。

皇十子乾隆十六年生,也是早夭没有命名。

爱新觉罗·永瑆,第十一子,这个活的也长,活了七十二,死于道光三年。

爱新觉罗·永璂,第十二子,死于乾隆四十一年。

爱新觉罗·永璟,第十三子,早夭,三岁就死了。

爱新觉罗·永璐,第十四子,四岁就死了。

爱新觉罗·颙琰,这个不多说,第十五子,也就是嘉庆帝。

皇十六子乾隆二十七年生,同样是早夭没有命名。

爱新觉罗·永璘,第十七子,活了五十五岁,死于嘉庆二十五年。

以上就是乾隆的十七个儿子。注意看,活的比乾隆长的只有四个,分别是爱新觉罗·永璇,爱新觉罗·永瑆,嘉庆和永璘。这从寿命上来讲,就不可能出现九子夺嫡的盛况了。

而且,关键是乾隆不是死后交权的啊!他是活着的时候就把皇位给了嘉庆,相当于是扶上马送一程,这种情况下和遗诏指定没有什么区别了,那么就肯定不会出现九子夺嫡啦!

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在下一代皇帝,也就是亲历者雍正时,已经下大力气着手解决了。出现这种夺嫡现象,主要由于清初政治中的三大问题,一是属人制度对皇权的削弱,二是皇子们与诸大臣结党,三是继位制度问题。

我们首先来看属人制度,这是最根本的问题。在八旗建立之初,对诸王贝勒分封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口,各旗人口都是各王爷贝勒的私属,也就是“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皇帝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名义上的八旗共主,康熙时对此问题已经有所注意,到雍正时锐意改革,无论旗主是谁,旗人首先要忠于皇帝,其次才是属主,而渐渐地又把各王的私属改为名义上的,失去了各自的实力,皇子结党的能力也就差了很多。

对于结党,在雍正时也基本清楚,他对八爷党的打击,就是打着打击朋党的名义,在最终清除允禩、允禟之前,他专门写了《朋党论》,在朝堂上宣讲与百官。乾隆即位后,对于朋党也是非常关注,早年处理鄂尔泰、张廷玉,最重要的目的也是扼制朋党,所以乾隆一朝,无论是皇子与大臣,还是大臣之间,都未再出现结党的现象。没有与大臣结党的情况,皇子就只能是皇帝的儿子,没有争权夺利的领域。

自雍正开始,接受了康熙晚年对于诸皇子的失误,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度。乾隆皇帝对嘉庆的秘密立储始于乾隆三十八年,除了皇帝,没有其他人知道后继者是谁,诸皇子也都不敢随意妄为,后来的嘉庆帝永琰同样战战兢兢地表现,而且乾隆还故设迷魂阵,让诸王大臣在十一阿哥永瑆和十五阿哥永琰之间猜来猜去,搞的扑朔迷离,但无论皇子还是大臣,谁也不敢轻举妄动。

所以,综上三点,皇子既无实力,又没有朋党活动对其帮助,而秘密立储使得形势难以猜测,所以始终没有出现过夺嫡的争斗,最终乾隆还是以禅让的方式把皇位传给了自己早就秘密立储的嘉庆,夺嫡的可能性最后连百分之一都没有了。

乾隆帝皇子众多,晚年没出現皇子夺嫡事,原因有几条!第一雍正给乾隆留下国库充赢,吏治清明,边疆稳定的好家底。使乾隆帝在对西北亲征葛尔丹叛乱中大举胜利。为自已政債打了满分!第二乾隆帝聪慧爱学,诗词字画具佳,风流倜傥,汉人的文人雅士都尊重他。第三他注重养生,活到八十四岁,皇子有好几个都死在他前面。第三乾隆不注重培养接班人,只对看重的培养,而培养的早死,最后剩下颙炎比较听话,立了太子三年等乾隆去世后才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