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国足为何被要求观看《夺冠》?

国足为何被要求观看《夺冠》?

国足被要求观看《夺冠》是因为国足近年来成绩不佳,而《夺冠》所展现的女排精神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10月6日,在经过了一个上午的技战术训练之后,正在上海集训的国足集体观看了最近正在热映的中国女排题材电影《夺冠》。

这也是除了训练之外,本期集训所安排的集体活动之一。10月5日,国家队队员们还上了一堂由裁判讲师所教授的国际足联新规则宣讲课。

按照安排,本期国足集训从10月4日开始到9日结束,时间只有短短六天。由于当下中超正处于两个阶段之间的间歇期,球员普遍疲惫,因此本期集训也没有安排高强度训练,以技战术磨合为主。

扩展资料

国足队员表态

看完《夺冠》电影后,不少国足球员都深受触动,吴曦表示,“《夺冠》的背后是‘做好每一天’,作为国家队球员,我们只有刻苦训练,从点点滴滴抓起,才能提高成绩。”

门将颜骏凌则表示,“观看过程中我的情绪一度有些激动,特别是看到年轻时候的郎平每天蹲杠铃,达不到100公斤不能训练,不禁想起了我自己小时候。我会努力学习女排精神,它对于每个运动员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对我们参加国家队的比赛会带来很强的促进作用。”

主帅李铁也在社交媒体表示:“下午,全队观看了电影《夺冠》,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向中国女排学习!学习女排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

国足短期的集训已经集结完毕,尽管本次集训时间短,没有安排热身赛,但是内容依旧丰富多彩,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10月6日下午集体观看目前正在热映的电影《夺冠》。

对于国足而言,观看电影《夺冠》最直观的目的就是感受女排的精神,让球员们都受到一种精神的熏陶和感染,让国足队员们再次体会集体主义的内涵,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的情怀,从这个出发点来看并没有什么问题,而且这部电影正是体现的这种精神,如果从体现的思想来看,显然这部电影有着不小的价值。

即便如此,电影夺冠却受到了不小的质疑,尽管目前的票房已经接近5亿,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讲,当下5亿的票房的确是不高,距离预期还有些差距,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电影的上映推迟了很长时间,从前期的宣传到推迟上映,电影的热度降低也在情理之中,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电影上映之后,口碑并不如期待的那么好,甚至有了很多的质疑之声,当电影的整体质量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之后,票房很难有质的突破。

当电影突破不了现实中“条条框框”的限制,想要超越现实却又处处受制于现实,这样的电影或许注定存在争议。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历经几个月的沉淀之后,这部励志大片却褒贬不一,从最初的感动到后半段的“走过场”,《夺冠》远没有达到一部精彩大片的紧凑和环环相扣,更为关键的是,太过于追求现实,还原现实真实场景的故事情节,让人物的原型和影迷、甚至是球迷早就贴上了《纪录片》的标签,又如何能够从纯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部电影呢?

这部电影上映之后褒贬不一,点赞者众,质疑者也不少,《夺冠》为什么会有争议呢?

《光明网》的一句评价其实非常中肯,那就是

“影片迷失在纪录片、传记片、情节剧的模糊界限中,进退失据。”

下面我也从几个方面来谈一下这部电影的问题在哪里,纯属个人观点,欢迎讨论交流:

1、电影和纪录片不同,电影虽然要源于现实,但是更多的应该是“高于现实”。

“艺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这是一直以来的共识,不过想要拍摄中国女排题材的电影,首先要做的就是把电影题材和纪录片题材完全分开来,因为稍不注意,就会陷入到“纪录片”的误区。《夺冠》这部电影过多的人物原型,过多的历史场景的再现,很难让人完全认同这是电影而非纪录片,当打上了深刻的纪录片烙印,又怎么能从纯欣赏的角度来评判呢?其实电影的拍摄也或多或少的走进了纪录片的误区,电影人物的塑造应该更加饱满,如果完全等同于现实,这样的艺术塑造并不能算成功。

2、过于真实的人物原型,既想忠于现实却又想超越现实,最终却“受制于现实”。

其实这部电影也在尝试着超越,电影未上映之前,黄渤饰演的陈忠和引发了巨大的争议,首先就是黄渤的形象和陈忠和差别很大,其次部分剧情陈忠和认为有损他的形象,因此他对这部电影表达的强烈的不满。这就是《夺冠》这部电影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总是受到现实中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人物要考虑现实原型的感受,剧情要考虑历史时期女排的表现等等,于是就在这种“超越”与“妥协”之间,《夺冠》的饱满程度就大打折扣,最终没有勇气完全超越现实,结果就是“受制于现实”。

因为夺冠一一部体育比赛的节目,里面的那种竞技精神是值得去学习的。况且国足一直以来都没有太好的成绩,让他们去看这部电影能鼓舞人心,让他们看到希望。也希望他们以后能更加用心地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