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赏析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赏析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扩展资料

作品风格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 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 ,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20世纪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 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参考资料:

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赏析: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1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木。”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扩展资料

余光中简单介绍: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fontsize=2]妈妈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font]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1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编织在《乡愁四韵》中的四个意象——长江、海棠、雪花、腊梅——均为中国古典诗歌所常见;抒发的情思,也是中国历代诗人反复吟唱过的意绪。表现中国诗歌母题之一的乡愁,古典意象的撷取自有其得天独厚之处。

将情感托付给传统的物象载体,投射到民族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得以放大,自然会在民族感情中得到宏大的回应,同时,这也表现出诗人抒情和选材的某种偏好与执着。

对此,诗人曾有明确的解说:中国是“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当我死时》),“中文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美丽的文字”、“我对中文始终不渝的敬爱”、对于我来说,当然是中国文学、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对我的诗文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古典诗词”。

古典意象的采撷,虽然有其先天之利,但也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为创作既不能重复前人,也不能重复自己这就对意蕴的开掘和意象的营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众多的古典意象中,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四种意象入诗呢?它们又是怎样融进乡愁的抒写中去的呢?

关于第一节中的“长江水”。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它的名字叫长江。作为龙的子孙,自然不能忘怀祖国的母亲河长江,长江的涛声夜夜响彻在海外游子的不眠中。选此意象入诗,当取其源远流长和传统意蕴的深广(“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千江有水千江月”等等),以便生发,由水而酒,而醉洒的滋味,而乡愁的滋味。本节抒写乡愁的浓烈悠长。

关于第二节的“海棠红”。旧中国的地图,人多言像一片海棠叶。所以红海棠难免引起诗人的故国之思。花色、血色、火色同红,火烧血沸,由沸血的烧痛而乡愁的烧痛。本节写乡愁的痛苦难耐。

关于第三节的“雪花白”。雪花是台岛难觅的。歌云“冬季到台北来看雨”。对雪花的思念,即是对大陆的思念。冬日的雪花是又一年时光流逝的标志,是无情岁月的一种催逼,使乡情、乡思更添一分沉重。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暌别与企盼中,“家书抵万金”,而信纸与雪花同为白色,故由雪花联想到家信。五十年的久疏音讯,是怎样漫长而揪心的等待,而乡愁竟未得短暂的抒解。本节写乡愁饥渴中的等待与企盼。

关于第四节的“腊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是美好品德与人格的象征。梅香淳厚久远如同母爱,就文化底蕴而言,梅花比牡丹更具有国花的气质。传统文化的哺育使诗人把腊梅芬芳与母爱的芬芳联系起来,与养育自己的乡土联系起来。

本节写海外游子神游故国,沉浸在归依的温馨中,使乡愁暂得舒解。腊梅的芬芳来自苦寒,也许诗人亦欲借此寓含海峡两岸冲破政治的隔离而迎来和平、复兴的希望。本节从文化层面表达的认同和归依,是前三节思想内容的延伸和归结。

《乡愁四韵》的意象组合显示了圆融的技巧。首句表达祈望的意象只是一种故土风物,既是古典诗歌中乡愁的载体,也是与诗人心灵相通的对应物象。第二句没有像古典诗歌那样就首句意象的本义作线性的生发,而是注入主体感受使之变形,并借助比喻带出喻体作为过渡。

第三句通过联想加以引申,切换到第四句乡愁形态的描述。尾句在字面上是首句的反复,但意象的内蕴发生了质的化,成为乡愁的象征,具有乡愁的本体意义。

每节诗中的三个意象的原始含义虽然风马牛不相及,但通过比喻、变形、联想、象征、反复完成了意象的跨越和转换,诗思跳荡而连贯,灵动而自然,最终均指向乡愁的表述,这种奇妙的组合显示了东西方诗艺的融合。

层递性是《乡愁四韵》意象组合的又一特点。由乡愁的浓烈绵长,引出乡愁的痛苦,这必然导致渴望舒解的等待,而舒解的途径只能是对母亲、乡土、祖国的归依,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全诗脉落连贯,文义层进,而乡愁则成为贯穿全诗的线索和组合的契合点。意象组合的层递性使诗绪也相应表现出某种起承转合。

第一节写乡愁的滋味是发轫,承前而来的第二节写乡愁的烧痛是拓展,第三节写乡愁的等待寓示转折,第四节写游子归依乡土使乡愁得以舒解形成全诗的高潮。

诗绪的这种变化构成了诗歌的内在旋律。与抒写乡愁的古典诗歌相比,《乡愁四韵》对乡愁的演绎,由平面转为多维,由片断走向过程,由朦胧隐约趋于清晰理性,突破了传统审美的樊篱而睥睨千秋。

《乡愁四韵》的诗格具有复调词作的形式美。一是和谐整齐。四节诗的行数、顿数乃至字数(第四节有一处略有出入》相等,排列的方式相同,押韵的位置相同,重叠反复的方式相同,这正如复调词作的重章叠句,回旋往复,既有建筑的均衡对称之美,又便于入乐谱曲。二是富于变化。

在齐整工丽之中不乏变化之美,四节诗的视点依次有感觉、视觉、嗅觉的变化,四节诗的意象色彩有碧、红、白、黄的区分。

“韵律象征着内容。”(赵元任《谈谈汉语这个符号系统》P73)这种复调词作的精致形式,不仅是因为它适合表现乡愁这个古典色彩甚浓的文学母题,也是诗人去国怀乡情感的寄托。这表明余光中的诗歌创作,内存情感的抒发方式和审美取向都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

扩展资料:

原文: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赏析二】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

展开剩余92%

《乡愁四韵》,是台湾诗界泰斗、著名爱国民族人士、文化名流、知名学者--余光中先生的诗歌名篇。

【赏析一】

全诗采用直抒型的抒情方式。作为一位生在大陆,成名于港台的著名诗人,亲情、乡情、爱国之情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要方向。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

第一章,意以象言,情以象抒。诗人选取“长江水”作为第一意象,含义深刻。

第二章,联想自然,环环相扣。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是第一章意象的发展。

第三章,音韵和谐,一唱三叹。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是诗人的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第四章,无理而妙,富于别趣。诗人选取的意象是“腊梅香”。“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是营造亮色。

全诗,诗人炽热的思乡爱国之情犹如一根红线,将富有民族特色的“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四组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诗人选取象征现代文明的“长江水”为第一意象。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赏析二】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是情志抒发的艺术,可是这种感情心志的抒发最忌讳抽象说教,空洞无物,为此,诗人们往往选取一些“情感对等物”(意象)来抒情言志,从而使诗歌具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的表达效果。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首节“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以呼告开篇,反复咏唱,“长江水”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是自然滋润万物的汩汩清泉,它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诗人漂泊天涯的深情呼唤有如穿越沙漠、久旱干渴的旅人对于绿州和清泉的渴盼,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第二节的“海棠红”和第四节的“腊梅香”极富古典韵味,很容易引发人们对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相似联想,也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留恋和热爱。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人在旅途,魂归故里。哪怕天涯海角,啊怕沧海桑田,文化的血脉永远亘古如斯,一脉相连。第三节的“雪花白”则摹色绘心,以雪花的晶莹剔透、洁白无瑕隐喻游子对祖国母亲的赤子之心和挚爱之情。四个意象以相同的方式呈现,多侧面、多角度地抒写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乡愁四韵》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精选意象,传情达意,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其余三节分别由“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引发联想,思路扩展与第一节类似。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第一节第一层联想把“长江水”比作“酒”,凸现乡愁孕大含深,至真至醇;第二层联想由“酒”到“醉酒的滋味”则顺理成事,自自然然,展示了乡愁撩人情思、令人心醉的特点;第三层联想把“乡愁的滋味”类比“醉酒的滋味”,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使人们特别是那些未曾离乡背井,游走天涯的人们对“乡愁”有一个具体而明确的感受。三层联想,从属于“乡愁”而又突现“乡愁”,明白有序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显然,这比单一的联想比喻更具艺术魅力,其余三节的联想扩展作用类似,兹不赘述。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乡愁四韵》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踏、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这种重章叠句的构思,显然是借鉴了中国民歌的回旋曲式的特点。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严沧浪曾说过:“诗有别材,非关理也;诗有别趣,非关书也。”此处“别材”、“别趣”指的就是“无理而妙”的特征,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但是,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相反,如果说“给我一张红海棠”,“给我一片白雪花”,“给我一朵香腊梅”,后面随文就势的自然联想就无法展开。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