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韶山游记作文

韶山游记作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韶山游记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到湖南长沙旅游,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韶山之行。

韶山位于长沙的西南面,我们坐车1个小时后到达韶山脚下。我们首先来到韶山冲,这里是毛主席的故居。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片荷塘,周围以群山环抱,池中一朵朵荷花吐露着芳香,真有些“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听大人们说,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荷塘就是他常常戏水的地方。在向里走,便看到一栋古朴的农舍坐南朝北,面临绿水,背依青山,这就是毛主席的故居。走进故居,一股浓烈的灯草味扑面而来,屋中几张木桌,木凳整齐地摆放着,屋内看似简陋,却给人朴实简洁的感觉。向左是厨房,房中有口很大的锅,虽年代已久,却依然不破乱,再往里走便是毛主席和亲人们的卧室,墙上挂着他们的照片,他们穿着很简朴,却依然笑得很开心,可见布衣粗食却也乐在其中,毛主席正是在这朴实的生活中茁壮成长、陶冶情操、发愤图强,最终成为领袖。

之后我们来到了毛主席铜像广场,毛主席铜像耸立在广场中央,重32吨,主席身躯高大,身穿中山服,双手握着一本书,脚穿一双大头皮鞋,神采奕奕,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正视远方,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听讲解员说,铜像运来的时候出现了两大奇观:一是在杜鹃花早已凋谢的季节里,杜鹃花却开得很鲜艳;二是在那天出现了日月共存,同放光辉的景象。我想,这应该是毛主席他生前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感动了天地才出现了这样的奇观吧!最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铜像前献上花并合影留念

傍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韶山,韶山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水孕育了一代伟人。此次旅游我们带走的不止有高兴的心情,更多的是毛主席那胸怀大志、不屈不挠的品质和那伟大的爱国情怀,我们要将他发扬光大,化为力量,去建设我们的祖国。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乘学校联系的大汽车游览了韶山。

一路上,那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稻田,一方一方的,好似一个大棋盘, 微风吹过,稻子好象在对我们点头问好。路边高大的梧桐树,枝繁叶茂,苍翠欲滴,汽车好象在一个縁色的长廊里奔驰……沿路的景色象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吸引着我们,不知不觉中,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美丽的韶山到了。

老师招呼我们下了汽车后,导游告诉我们,第一个任务是走被缩小了的长征之路,目的是体验红军的艰辛。经过了一段长长的台阶、坡路的考验后,同学们都累了,但是摆在我们前面的是泸定桥,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挑战,虽然这桥没有真的泸定桥那么险,但是,两旁陡直的山坡和桥下的溪流也足以让人心惊胆战,走在桥上,摇摇晃晃,仿佛一不小心就会堕落到桥下……走过泸定桥,我们对万里长征的感觉一下子变得真实起来。

走完长征,我们又步行到了铜像广场,远远地,只见威武的毛主席铜像耸立在广场中央,毛主席身躯高大,身穿中山服,双手握着一本书,脚穿一双大头皮鞋,神采奕奕,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毛主席铜像背后有一排葱绿、茂盛的松树,铜像周围还有四个五颜六色的花坛,里面的花草争奇斗艳,在花草树木映衬下的毛主席显得非常慈祥。站在毛主席铜像前,我不禁心潮澎湃,想起他老人家带领人民进行革命战斗的情景,是他老人家每一次的从容指挥,使中国人民从敌人的压迫中站立起来,为我们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牢记毛主席的教导:“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是祖国充满希望的春天,建设祖国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要全面发展,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静静地瞻仰了之后,我们进入了毛主席的旧居。

毛主席的旧居是土墙的,没有粉刷,而且正堂是和邻居共用的,家里还有牛栏、猪栏和柴屋,厨房也十分古老,让人一看就知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困苦。顿时,我们体会到今天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如果不是前人栽树,我们后人怎么能乘凉呢?

游完毛主席旧居,我们就踏上了回学校的路。短短的半天游览,让我们感到意义深刻,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懂得了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

清明前夕,我和学校领导、老师还有优秀学生代表等150多人,踏上了前往韶山的旅途,我的情绪就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浪潮久久不得平息,无法压制住心中的喜悦与激动。随着滚动的车轮,我们在旅行车里度过了漫长的五个小时。时间并没有打消大家的激情,我们满怀着期望来到了令人向往的主席故居——韶山!

我们检查了随行物品后便下了车,开始期待已久的韶山之旅。我们的第一站便是远近闻名的主席故居,想到这儿,旅途的劳累、排队的拥挤已化为乌有,我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景区。顺着导游的指引,我们走到了主席早年居住的屋子,刚到门前一行醒目的毛笔字便映入眼帘——“毛泽东同志故居”。毛主席的故居是一间十分朴素的泥砖屋,这屋子虽然早已陈旧,却是一代伟人成长的地方,我们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进入了屋里。我们先进入了两家共用的堂屋,堂屋虽然不大,却显得很气派。随后我们又参观了主席卧室、父母卧室、厨房、猪圈、农具房和粮库……通过导游的介绍,我们对主席的父母与家境也有所了解,正是父母的严厉造就了他的辉煌历史。我们也应该从小对自己严格要求,力争将来报效祖国!

参观毛主席故居后,我们稍作休息便来到了铜像广场,广场中心矗立着高大雄伟的毛主席铜像,主席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在叮嘱我们好好学习、振兴中华!参观铜像后,我们便开始了祭扫仪式,听着同学生动得主持,唱着《少年先锋队歌》默哀开始了,我们虔诚地站在铜像前给主席献上一朵朵小白花,这一朵朵白花,寄托着我们对主席的感谢,寄托着对主席的怀念,寄托着对主席的承诺……毛主席虽然已经远去,而他的精神却我们心中永放着光芒!

随后,我们参观了毛主席纪念馆和遗物馆,了解了更多毛主席的辉煌事迹……

愉快的韶山之旅结束了,毛主席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进!

小记者又有活动啦!我们要去哪儿?是去我们湘乡的一座宏伟建筑——韶山灌渠。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后,我来到了风景秀丽的陈列馆下头。一条石阶梯直直地向上头伸去,阶梯两旁分别种好了六大盆盆栽。走上去之后,古香古色的建筑让我大吃一惊,两边的石阶梯规律的延伸着,旁边的花花草草错杂在一起,却别有一番风味。“韶山灌渠陈列馆”七个潇洒、醒目的红色大字映入眼帘。欣赏一会儿之后,小记者们分两批轮流去银河飞渡和陈列馆。

踏上古老的大桥,两条不同的路筑在一座桥上,中间只隔了一道无水的水渠,不朽的石头坚强的挺着,象征古老文化永久传承。低头随时可见的农田,绿茵茵的,概括了一小片农田,绿叶衬着红花,即使再平凡不过,历史的建筑却依旧宏伟。我们十个人一伙,冲上那座古银色的小拱桥,“哇,好松啊!”我一踏上去,颤颤抖抖的感觉让我吓了一跳,不应该是很稳固吗?哦,它可有不少年头了,它默默的顶着,顶了几十年啊!

我沉默的从小桥下来,这并不绚丽的建设,是历史人民辛辛苦苦的建筑啊!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人民的结晶啊!

不知不觉又回到了陈列馆,我情不自禁的踏了进去。

一进门,中华儿女们挑担子、抡斧子的建设开场白让我大吃一惊。往里走,优雅的建设让人心生舒坦,历史悠久文化的传承。一块红色的大牌子上,明明白白的写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韶山灌渠是一座句型建筑,一项浩大的工程,一个鲜明时代的标记,她的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真谛,建设过程中,多少湘中儿女挥汗如雨,光照日月的不朽功勋。这一段文笔励志的语言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亲笔提下的。木制的墙壁漏出一股清香,光滑的地面,整齐的摆设……

游览完之后,我们收拾一下,就准备离开灌渠了。宏伟的灌渠建设,看着祖国一步步走向高峰,相信不久以后,我们祖国辉走向辉煌,成为世界强国。历史古老的传承,相信你会给后代子孙留下最可贵的品质。

我见过峰峦雄伟的泰山;也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还参观过气势磅礴的华山。但它们都比不上那令我流连忘返的本溪滴水洞。

在我十岁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驱车赶往本溪滴水洞。到了滴水洞,我们需要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说是河流实际只有二米宽,而最深的地方也没有漫过我的小腿肚)。虽然不是很宽,也不是很深。但我还是感觉到一阵阵寒意,因为河水很凉,而且没准到哪儿就会有一块“绊脚石”。幸好有了滴水洞管理员的“拔刀相助”。我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抵达到对岸。

经过了这条“河流”,我忽然发现这条小河的尽头有一个悬崖,河水纷纷坠落山谷,形成了一道微型瀑布。我不禁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经过一条略宽的鹅卵石小路。地面还很潮湿,因为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小路的尽头是一条向下延伸的台阶,台阶是用石板铺垫而成,台阶一直延伸到一片茂密的森林里,哇!这里可真是避暑胜地呀!绿树成阴,鸟语花香,放眼望去,甚至还有一帘瀑布呢!我们顺这段台阶继续向下走,尽头是大石头铺成的路,路边有许多佛像,在那帘瀑布下方还有一座小寺庙呢!这使我想起了“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眼前这座洞穴不也和水帘洞大同小异吗?但是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座洞穴,不同的就是这座洞穴的右面矗立着一棵参天古木,最起码得有三四十米高,并且直径是一米多,一个人都抱不过来呢!“水帘洞”的下面就是著名的滴水洞了,先要经过一个陡峭的斜坡,斜坡上栽着一棵小树,可是却不知被谁砍去了,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树桩。上面正好可以坐一个小孩,而且坐上去就可以鸟瞰崖底的所有风景,且能把滴水洞的美景尽收眼底。滴水洞的右方就是那座寺庙,而寺庙上就是那帘瀑布,瀑布的水珠正好能从滴水洞里坠落下来。而水珠就一个接一个的掉落到地上,就形成了今天的滴水洞。不仅如此,洞内还有一道若隐若现的彩虹!这一定是由于洞内不停的滴水,从而形成的彩虹。滴水洞里的石头铺满了青苔,所以很滑,人是无法攀着岩石上去的。这时夕阳西下,在夕阳的照耀下滴水洞显得格外美丽。

这时太阳已经几乎完全落了山。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了滴水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