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名
①在今山西太谷县南。《清一统志·太原府一》:凤凰山“在太谷县南十里,以形似名。上有三浮图”。
②在今山西潞城县西北。《方舆纪要》卷42潞城县:“凤凰山在县西北五里。一名天冢冈。顶有风洞,中有玉女泉。”
③在今山西代县南。《方舆纪要》卷40代州:凤凰山在“州东三十里。相传隋仁寿二年凤见于此。一名嘉瑞山,有峰岩洞壑之胜”。
④在今山西古县北。《方舆纪要》卷41岳阳县:凤凰山在“县北五十里。顶有风洞,有泉二道流出其中,一名露岩山”。
⑤在今辽宁凤城市东南五里。《明一统志》卷25辽东都司:凤凰山“在都司城东三百六十里。上有垒石古城,可容十万众,唐太宗征高丽尝驻跸于此”。《清一统志·奉天府一》:凤凰山“在岫岩厅所辖凤凰城东南五里。……《唐书》太宗自安市班师,未尝至此”。
⑥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即古龙山。《清一统志·承德府一》:凤凰山“在朝阳县属土默特右翼东南二十里,群峰连亘,周九十余里。山椒一塔耸峙,诸峰抱之如翠凤昂首舒翼,故名。山亦有朝阳洞,洞有卧石佛像,又塔旁一小洞,有铜佛像。其北麓去朝阳洞二十里,山势伏而复起,土人别名曰麒麟山,其实一山也。山半向西有三洞,夜半尝闻木鱼声,因名闻仙洞,即古龙山也”。今山有三寺,上寺为朝阳洞,中寺为云接寺,有辽建云接寺塔(摩云塔),下寺为延寿寺。
⑦在今上海市松江县(松江镇)西北二十三里。《舆地纪胜》卷3嘉兴府:凤凰山“在华亭县”。《方舆纪要》卷24松江府华亭县:凤凰山“据九峰之首,延颈舒翼,宛若凤翥,因名”。
⑧在今江苏武进县东南五十里南宅乡南。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阳湖县记:“凤凰山在城东南五十里。”
⑨在今安徽铜陵市东南四十里凤凰山矿区。唐属南陵县。《新唐书·地理志》 南陵县:“凤凰山有银。”指此。
⑩在今安徽歙县北。《舆地纪胜》卷20徽州:凤凰山“在歙县北十五里。《九域志》云,尝有凤来集”。
(11)在今安徽凤阳县城北,与万岁山相近。《方舆纪要》卷21凤阳县“万岁山”条下:“凤凰山在府治北,府之主山也。”《清一统志·凤阳府一》:凤凰山“在凤阳县城内, 旧皇城东北隅。府之主山也。府、县皆以此名”。
(12)在今安徽灵璧县西五里。《方舆纪要》卷21宿州灵璧县:凤凰山“以形似名”。
(13)在今浙江杭州市南,北濒西湖,南临钱塘江。海拔178米。《寰宇记》卷93钱塘县:凤凰山“在县南三里,有凤凰欲飞之象”,故名。隋唐以来杭州治所均在此山南麓。五代时吴越国建为宫殿,南宋将整个凤凰山包在皇城之内,故《梦粱录》卷11云:“大内座山,名凤凰。”元末张士诚筑城,始将山截于城外。
(14)即今浙江瑞安市东海中之凤凰山岛。《清一统志·温州府》:凤凰山“在瑞安县东三百余里海中。南近江口,其西有江横山,两山相对如门,号凤凰门。昔时海舟往来,可泊此避风,夏有蜃气覆其上。明嘉靖中倭盘踞于此”。
(15)在今浙江云和县西北。《方舆纪要》卷94云和县:凤凰山在“县西北五里。秀拔数百丈,陟其巅可尽一邑之胜”。
(16)在今浙江海盐县西南三十里澉浦镇凤凰村南。《方舆纪要》卷91海盐县:凤凰山,“《海防志》云:山南临大海,倭每犯此,最为冲要”。
(17)在今福建龙海市西北。《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凤凰山,“《志》云,在岐山右侧,与文山对峙。中有万松岭。旧名马岐,即郡之孔道也。元末,陈友定破漳人于此,郡城遂下”。《清一统志·漳州府》:凤凰山,“明正统间,郡人植松夹道,连阴十里,因改今名”。
(18)一名茶山。即今福建建瓯市东凤山。《寰宇记》卷101建州建安县:茶山“在郡北, 民多植茶于此山,涉冬翠茂,俯瞰城郭”。《舆地纪胜》卷129建宁府《景物下》:凤凰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山形如凤张翅,其地宜茶,号龙凤茶”。宋置有北苑茶场。地产石砚,苏轼谓之“凤殊”。《资治通鉴》:五代晋天福五年(940),王延政据建州,福州兵来攻,“延政遣其将林汉彻等败之于茶山,斩首千余级”;《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二年(1132)范汝为入建州,“(韩)世忠乃偃兵, 自间道急趋凤凰山”。皆指此。
(19)在今福建漳州市东。明嘉靖《龙溪县志》卷1:凤凰山“在鹤鸣(山)之南,形如飞凤,故名”。
(20)在今江西修水县北。《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凤凰山“义宁州北二百步亦有凤凰山,上多灵草”。同治《南昌府志》卷2:凤凰山“高二百余丈,周围十余里,峰恋挺秀, 山势回旋如凤展翼,故名。俗云,抱子有地接梅山,凤凰举翅过溪滩,即此山也。山上有石台曰凤凰台”。
(21)在今江西南城县北。《舆地纪胜》卷35建昌军:凤凰山“在郡城北二里。盖郡之主山也。耆老相传,凤凰曾降于此, 因以名山。太守黄公建翔凤、曦光、望仙、凌云、朝真五亭及圆寂庵于其上。林泉之胜历历可见”。《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城县:凤凰山“山麓有凤山堡, 宋开庆元年, 知军事雷宜中所筑。城周二里,又浚濠五里。并置凤山寨,共为守御。景定三年,知军钱应孙增修,元初废”。
(22)又名凤台山。在今江西宜黄县城北。《舆地纪胜》卷29抚州:凤台山“在宜黄县北门外五十步。上有三仙祠,祈祷尤应”。《清一统志·抚州府一》:凤凰山在“宜黄县治北隅。高百仞,陡绝难攀。旧名鸡笼山。一名凤台山。今县城亦名凤凰城, 以山名也。下有狮子石”。
(23)又名碧落山。在今江西高安县城北。《舆地纪胜》卷27瑞州:凤凰山,“《蜀江志》曰,州衙在凤凰山麓。《新志》云,唐武德时,应智作守,凤凰集于此山”。
(24)在今江西丰城市东七十里。《晋书·穆帝记》:东晋升平四年(360)“二月,凤皇将九雏见于丰城”,因以名山。下有九子池,右为道人山。
(25)在今山东邹平县西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31邹平县“大峪山”条下:“又有凤凰山,以山形如凤翥也。”
(26)在今山东肥城市南二十五里。《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凤凰山,“世传汉章帝时凤凰集于此”。
(27)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西南三里。系原山支脉。清乾隆《博山县志》卷1称:凤凰山“峰回翔折,如凤鸟之矫翼,故名”。
(28)在今河南开封市内东北隅。《宋史·地理志》东京:“蔡絛谓初名凤凰山,后神降其诗有‘艮岳排空霄’,因改名艮岳。”
(29)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六十里。《清一统志·怀庆府一》:凤凰山“高出诸峰之上。相传宋神宗时有凤集此,故名”。
(30)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北。《舆地纪胜》卷66鄂州:凤凰山“在江夏县北二里。吴黄龙元年,夏口言‘凤凰见’。因以名山”。又嘉鱼县西北半里,蒲圻县西三里,咸宁县西三十里,俱有凤凰山。
(31)在今湖北蕲春县北。《舆地纪胜》卷47蕲州:凤凰台“在蕲春县北凤凰山。即罗真人飞升之所”。
(32)在今湖北蕲春县西南蕲州镇。《方舆纪要》卷76蕲州:麒麟山“在州治北。又有凤凰山,在州治西南。俱以形似名”。
(33)在今湖北罗田县东。《方舆纪要》卷76罗田县:凤凰山“在县东三十里。耸秀若凤翼之飞腾”。明置凤凰关于此。
(34)在今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东。《方舆纪要》卷77孝感县:凤凰山“在县东四十里。相传晋永和初,凤产九子于此,名乳凤冈,四面皆水”。
(35)在今湖南桂东县西十里。《方舆纪要》卷82桂东县:凤凰山,“《志》以为县之主山”。
(36)在今湖南凤凰县西南六十里。清雍正四年(1726)置凤凰营于此。
(37)在今湖南辰溪县南七十里。《清一统志·辰州府一》:凤凰山“有仙门洞, 石窦如城门, 水自外流入窦, 伏而不见。约里许, 复自洞后窦中出”。
(38)在今湖南沅陵县城东南郊。山上有凤凰山寺。清同治《沅陵县志》载:“凤凰山寺在城东南对岸凤凰山之岭。明万历二十八年知府屠本浚构庙,祀真武。寺僧圆相复募建观音堂于右。崇祯七年提督王宗贵重修。于观音堂之左辟地为精舍三间,复面江为楼,俯视郡城,庐舍烟树,平铺如掌。秋高吟眺,近郭之胜无逾于此。”1938年10月,爱国将领张学良曾被幽禁于此。
(39)亦作凤皇山。即今广东潮安县北之凤凰山。《元和志》卷34海阳县:凤凰山“在县北一百四十里”。《寰宇记》卷158海阳县:凤凰山“一名翔凤山。有凤凰水。昔有爰居于此集因名之。山多相思树”。
(40)又名北甘山。在今广东阳东县西北。《舆地纪胜》卷98南恩州:凤凰山“一名北甘山。有凤凰巢其上,呼为凤凰山。遇大风雨,或堕其雏,古谓之凤凰生于丹穴,即南方也”。《清一统志·肇庆府》:凤凰山“在阳江县东北。石壁千仞,有瀑布飞下,猿猱不能至,相传尝有凤凰巢于上,因名。《县志》:在县东北二十里, 自凤凰而北为石龙山”。
(41)在今广东饶平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03潮州府饶平县:凤凰山在“县(今三饶镇)西北四十里,东南去府六十里。其地为下饶保山,高峻为一郡巨镇,凤水出焉,流入海阳县界。山之西有虎头山,形如虎踞”。
(42)在今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东三里。《方舆纪要》卷107恭城县:凤凰山“两峰开豁,中峰昂耸,如凤飞翔。县城旧在山下”。
(43)在今广西平乐县城东北隅。明曹学佺《广西名胜志》卷3平乐县:凤凰山“据城东北,势如飞凤,层松千株,干霄拂云,为一方之形胜。有梅公亭遗址。宋景祐中,龙图梅公挚守郡时建”。
(44)在今广西上思县西。《方舆纪要》卷110上思州:凤凰山“在州西十里。北接王侯山,上有廨址,一名王侯寨”。
(45)在今广西陆川县西。明万历《广西通志》卷5陆川县:凤凰山在“县西十里。上有石盘,泉出其中。多产桐竹”。
(46)在今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北二里。《方舆纪要》卷109罗城县:罗城旧城,“《志》云:县旧治西罗乡,洪武三年迁凤凰山下,即今县也”。
(47)在今四川大邑县西。《方舆胜览》卷56邛州:凤凰山“在大邑县”。《方舆纪要》卷71大邑县:凤凰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形如凤。有虎劈泉、骑鲸柏诸胜”。
(48)在今四川铜梁县北安居镇东。《方舆纪要》卷69安居县:凤凰山“在县东。《志》云:县理在波罗川东里许。又东去为凤凰山,山顶巨石平正,曰凤凰台。其西南对峙者曰龙归山”。
(49)在今四川达川市西北。《寰宇记》卷137通川县:凤凰山“在县西北五里。山形像凤翅,掩映州城。俗呼为凤凰山”。1981年在山南麓建凤凰山公园,内有北岩寺遗址。
(50)即铁峰山。在今四川安岳县北。《舆地纪胜》卷158普州:凤凰山“在郡治之后。形如飞凤。福济庙居其绝顶,舞凤亭当其咮。州治据其脊。左为惠明院,右白马庙,延袤数里,气象雄胜”。《方舆纪要》卷71安岳县:铁峰山“一名凤凰山”。
(51)在今四川蓬安县西南。《舆地纪胜》卷156顺庆府:凤凰山“在相如县。远望如凤形”。《清一统志·顺庆府一》:凤凰山“在蓬州江南一里。《元一统志》:‘其上三峰, 中峰高峙,两峰相对,如凤凰相舞之状, 林木清秀, 嘉陵江水从下而流’”。
(52)亦名凤凰坡。在今四川西充县东南三十里多扶镇西。山势雄伟,蜿蜒数十里。《明史·樊蘅传》:清顺治三年(1646),张献忠“弃成都,走顺庆,寻入西充之凤凰山。至十二月,大清兵奄至,射杀献忠”。即此。
(53)在今四川南溪县北。清嘉庆《南溪县志》卷3:凤凰山“在县北里许。形似凤凰,首尾两翼俱全。明万历三年知县陈忠改建学宫于此,即唐杨发书院遗址”。
(54)在今四川夹江县南十里。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1夹江县:“道书云:平冈化依凤凰山,亦谓之依凤冈及桐梓林, 山下有石湫门及石笋雷柱。”
(55)在今贵州都匀市南。《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都匀司:凤凰山在“司治南”。
(56)在今贵州凤冈县西北。《清一统志·石阡府》引《贵州通志》:“磅礴高大,为县之镇。”山下有龙泉。县名以此。
(57)在今贵州施秉县北一里。《清一统志·镇远府》:凤凰山“林木苍翠可爱”。
(58)在今陕西凤县东。《方舆纪要》卷56凤县:凤凰山“在县(今凤州镇)东五里。县以此名”。
(59)在今陕西安康市西,跨石泉、江阴、紫阳县境。《寰宇记》卷141金州汉阴县:凤凰山,“《周地图记》谓为龙子山,叠嶂有十二层。按《道书》云,凤凰山十二层,上有仙人药园”。
(60)在今陕西黄陵县西一里。《方舆纪要》卷57中部县:凤凰山“亦即桥山之支阜矣”。
(61)在今陕西延安市北门内。《清一统志·西安府一》:凤凰山“在肤施县西,城跨其上”。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曾是中共中央和红军参谋部所在地。
(62)在今陕西礼泉县东北三十五里。山巅有唐魏征墓。
(63)在今甘肃成县东南。《水经·漾水注》:凤溪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径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止焉,故谓之凤凰台”。杜甫《凤凰台》诗曰:“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方舆胜览》卷70同庆府:凤凰山“在州东南十里,下为凤村溪,中有二石如阙。山腰有瀑布,名迸玑泉。天宝间,哥舒翰有留题刻半岩间”。
(64)在今甘肃临夏市东。《方舆纪要》卷60河州:凤凰山“在州东十二里。山形若凤,故州亦有凤林之名”。
(1)古山名。(1)又称茶山。即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凤山。《舆地纪胜》建宁府《景物下》:凤凰山“在城东北二十五里,山形如凤张翅。其地宜茶,号龙凤茶”。宋置有北苑茶场。地另产石砚,苏轼谓之“凤硃”。《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范汝为入建州,(韩)世忠乃偃兵,自间道急趋凤凰山,即此。参见“茶山(3)”。(2)在今山东省肥城市东南。相传东汉元和三年(86年)凤凰集于此,故名。(3)在河南省偃师市东,接巩义市界。本名訾王山。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建太祖、太宗、真宗会圣宫于山上,遂改名。(2)今山名。(1)在辽宁省凤城市区东南。属千山山脉。主峰攒云峰,海拔836米。山体由花岗岩组成。群峰矗立,泉水淙淙,林木茂盛。古刹依山而建,现存三官庙正殿,为明建清修。山谷中还有朝阳洞、凤凰洞等名胜,保存明、清石碑及摩崖题字多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2)古称龙山,后改称和龙山,清初改今名。在辽宁省朝阳市东。远望山形,左右两高峰,如凤两翼;中峰微伏,有塔耸起,如凤昂首,因而得名。中峰为著名风景区,有古寺分上中下三处。上寺在山顶,名朝阳洞,洞内颇宽敞,原有石卧佛一尊和清初泥塑佛像。绝顶有辽代八角十三层砖塔一座,名凌霄塔,今毁。由上寺下行一里许至中寺,名云接寺,寺西有方形塔。下寺在山东麓,名延寿寺,是清康熙时在辽代报恩寺旧址上重建。寺附近山坡上有辽天庆寺玉石观音像和辽寿昌五年(1099年)僧智述等24人《玉石观音唱和诗碑》,今像残碑湮。辟有国家森林公园。(3)在浙江省杭州市东南。海拔178米,北近西湖,南接钱塘江滨,形若飞凤,故名。自唐以来,山右建州治,五代吴越,设为国治,筑子城。南宋建都,建为皇城。山入禁苑,方圆九里之地,兴建殿堂四、楼七、台六、亭十九。还有人工仿造的“小西湖”,有“六桥”、“飞来峰”等风景构筑。南宋亡后,宫殿改作寺院,元代毁于火灾。现存报国寺、胜果寺、凤凰池及郭公泉等残迹。(4)在安徽省铜陵市区东部。山上有滴水崖、相思树、牡丹园等风景名胜。滴水崖为一陡崖,高约30米,系地表断层所致,崖面多溶洞,细流终年不断,洞外钟乳石堆积物,形成各具风姿的假山;山边有相思河,河畔有古树两株隔水相抱,如男女恋人依偎之状,名曰相思树。山中茂林修竹,古舍民居,幽雅安泰,为铜陵市一游览景区,也是著名的药物“凤凰丹皮”主要产地。(5)在湖南省衡东县东北,跨株洲、攸县、衡山三县界。长100余千米。上有凤凰池,因而得名。一说以山形似凤凰展翅得名。主峰金觉峰,海拔740.8米。山体主要为砂砾岩构成。盛产油茶。地下蕴藏铅、锌、煤等矿。群峰耸立,有金觉峰、锡岩、蓬源仙、鹤岭等,均为县内名胜。(6)在湖南省凤凰县西。由花岗岩及红黄色土构成。海拔625米,一峰突起,形如雏凤,故名。山上灌木繁茂,松、杉成林。(7)在湖南省沅陵县城东南郊。因山形似凤凰展翅得名。海拔约200米。西濒沅江,东南环山,山势险峻。山顶有明万历年间建凤凰山寺,南峰香炉山建凤鸣塔。临江峭壁边缘有石阶至半山亭并达寺内。张学良曾于1938年被幽禁于此。(8)在广东省增城市西南。海拔22.6米。传说北宋熙宁年间有一群凤凰飞落于岗上,故名。为“增城八景”之一。山顶菊坡亭(又称凤凰亭),据载是宋理宗御书“菊坡”二字赐给崔与之(增城中新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右丞相),始建此亭。几经毁圮,建国后曾多次重修。(9)在广东省潮州市韩江东岸,与丰顺、饶平、大埔三县交界处。主峰大髻,海拔1497米,与其东北的次峰小髻相连,形似凤凰头冠(头髻),故名。广东省畲族聚居地。特产“凤凰茶”。1932年后为潮汕革命根据地之一。名胜古迹有凤凰鸟冠和乌山上天池,池中产奇异四脚鱼。(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西北—东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和砂页岩构成,并有花岗岩侵入。一般海拔900米,最高峰三匹虎(1356 米),主峰龙王山(1190 米),另有八号坡(1234米)等十多座千米以上高峰。山体破碎,圆洼地、坡立谷发育。富有色金属,其中南丹大厂锡矿藏量居全国前位。(11)在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东。南北走向,主峰海拔638米。有元建灵官殿、明建传灯寺、观音阁、六角亭等遗址。山腰有莲花洞,洞口有登山道。上可观旭日东升、晚霞夕照、梅红玉带等景观。为游览地。西麓有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建凤鸣书院,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司令部旧址。(12)在四川省西充县城东南约15千米。山势雄伟,绵亘数十千米,海拔450米。为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牺牲处。墓在山顶,今犹存,状若小丘。大顺三年底(1646年末)张献忠引兵拒清军,于此中箭身亡。山上还有射箭、插旗、扎营、练兵等遗址。(13)在贵州省织金县城西南、高坪镇境内。山形似凤凰,故名。海拔 1839 米。山上有明穆占大将军营堡,山麓岩壁有“起凤岩”石刻。西麓比喇坝,有“凤岭朝宗”之说,古为织金县八景之一。(14)又称维大弄山。在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南。属云岭南延支脉,海拔2885米。为中国目前最大铅锌矿藏之一。明嘉靖年间曾开采。现建有铅锌冶炼厂。(15)秦岭支脉。在陕西省西南,为陕、甘、川三省界山。耸峙于白龙江与嘉陵江之间。最高峰红岩观,海拔 2054 米(在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北)。山体土石结构,多变质杂岩。矿藏丰富,有金、铜、大理石、水晶石等。山林茂密,多松、柏、栎、桦、漆等树种。林中有苏门羚、金丝猴、麝、鹿、金鸡等动物。山多分支,广平河、安乐河、燕子河、清河夹峙其间,呈现纵谷发达的地貌特征。(16)又称西山。在陕西省延安市西南部。海拔1172米。为梁状山地,旧延安城曾沿山梁而建。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中共中央机关由保安(今志丹县)迁此。毛泽东在此著有《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文章。1947年原建筑被国6*民6*党军队毁坏,1957年修复,西院后院三孔窑洞系毛6*泽6*东旧居,1938年4月毛6*泽6*东于此接见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南侧两个小院系红军总参谋部旧址,其东北侧院内三孔窑洞为朱6*德、周6*恩6*来旧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在陕西省潼关县城东北、老潼关城西南隅。山脊和潼关南水关楼相连,形似凤凰头,故名。海拔446米,嵯峨耸峻,为城内诸山之首。其最高处曰凤凰嘴儿,关城因山之形势而筑,长约6千米,高约17米。为入陕之门户。历为兵家必争之地。(18)在陕西省安康市西。主峰在汉阴县境内,海拔2128米。是安康境内最大林区,用材林以松、杉、杨、枫、红椿为主;经济林以桑、桐为主,森林面积10多万亩。(19)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大屿山上。海拔934米,为大屿山最高峰、香港第二高峰。有“夜攀凤凰观日出”之胜,人们以攀凤凰山顶,静观冉冉红日跃出海面为乐。
凤凰的解释 具有鲜艳羽毛和优美体型和动作的一种鸟,从前中国皇宫里将它驯养,并与神话中的凤凰相联系,作为好运的象征,有人认为它就是眼斑冠雉青鸾
山的字典解释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山
唐总章元年668年置,治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仪凤二年677年至开元二年714年为安东都护府治。至德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