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大约占皮肤科门诊病人的20―30%左右。它的病因比较复杂,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它属于皮肤科的疑难病之一。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湿疹的概念,目前认为湿疹是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多种内部或外部因素引起的一类非感染性皮肤炎症性疾患。它只是一个形态学描述性名称,而不是病因学诊断。
在临床上,凡是具备了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液、脱屑、肥厚、皲裂等特点,瘙痒明显,有渗出及融合倾向的皮疹,病因不明者,均可先拟诊为湿疹。
湿疹是一类特殊皮肤炎症性疾患的总称。临床上每一例湿疹的病因均有可能不同。
那么湿疹和皮炎有何区别?
关于湿疹和皮炎的区别,目前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对皮炎与湿疹并不严格的区分,比如有人将异位性皮炎也称为异位性湿疹,脂溢性皮炎也称为脂溢性湿疹等;另一种观点认为皮炎泛指皮肤的炎症,如接触性致敏、感染等,而湿疹专指某种非感染性炎症;第三种观点将发病机制或临床特征相对明确者称为某某皮炎,凡病因暂时不明确者均笼统地诊断为湿疹。
临床上,常常根据病因、发病部位或其它临床特征将某一特定的皮炎定义为某某皮炎,如接触外界某些物质引起的皮炎称为接触性皮炎,内用药物引起的皮炎称为药物性皮炎等。湿疹是一个临时概念,一旦明确了湿疹的病因,这一湿疹就应该诊断为某某皮炎,而不应再诊断为湿疹了。
湿疹的分类
临床上存在两大类,一种是根据皮损的阶段进行分类,把湿疹的皮损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皮损三种。
相应地临床诊断就是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与慢性湿疹。这种分类只注重临床表现,不提示病因。
另一种是根据发病部位、临床特点进行分类,把湿疹分为多种亚型。
根据皮损分期分类
皮炎与湿疹通常可以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三种皮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可伴有丘疹、水疱或渗出。
亚急性期水疱渗出减少,出现结痂及脱屑。
慢性期以皮肤肥厚皮革化为主,可以伴有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
根据临床特点分类
我们尝试把湿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类性湿疹,另一类是未分类性湿疹。凡是具备相对特异的临床特征,临床上可以进行分类诊断的湿疹称为分类性湿疹,比如淤积性湿疹,脂溢性皮炎等。
对于具备了湿疹临床特点,而又不能进一步归类者,诊断为未分类性湿疹。可以根据部位诊断如肛周湿疹、小腿湿疹、阴囊湿疹、外耳湿疹等。也可根据皮损分类分期或季节等因素进行诊断。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皮肤接触生活或职业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所造成的皮肤炎症性反应。
按照发病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1、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系由敏感个体接触变应原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机理为迟发型过敏反应。它的发病主要是因为皮肤接触了变应原,多在接触后1―2天发病。
由于它的发病需要一个致敏的过程,初次接触一般不会发病。常见的接触变应原有染发剂中的对苯二胺、化妆品中的香料、金属制品中的镍以及外用药中的新霉素等。
2、刺激性皮炎:是外界物质通过非免疫机制造成的接触性皮炎。它可以由于接触物质直接破坏组织细胞引起,如酸或碱化学烧伤,又名“原发性刺激”。
长期接触肥皂、洗衣粉等洗涤用品以及植物汁液等可造成慢性皮肤刺激。
3、光毒性与光变态反应:皮肤局部接触了或者是全身吸收了某些化合物后,再经过日光照射,在照射部位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
4、系统性接触性皮炎:它是接触性敏感个体全身吸收了相应的变应原以后产生的全身性反应。
临床表现: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多表现为急性或者是亚急性湿疹皮炎,皮损境界清楚,与接触物形态一致,假如不及时除去变应原,这个皮损可以扩展到周围或其他部位。
慢性接触者可以引起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等改变。刺激性皮炎可以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湿疹皮炎。
诊断:根据边界清楚,形状怪异的皮损,追问接触史往往可以明确诊断。有些接触性皮炎,尤其慢性接触性皮炎往往不典型,与湿疹难以区分,需作斑贴试验才能明确诊断。
治疗:去除病因,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可以推测一些常见的刺激原或变应原。选择有镇静作用的抗组胺剂控制瘙痒,帮助患者休息好,以利于炎症恢复。如无禁忌症,症状严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治疗。继发感染者使用抗生素。
局部治疗:按外用药使用原则选用适当的药物剂型。
急性仅见红斑丘疹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乳膏,有水疱渗出者可以使用的3%硼酸液进行冷湿敷,渗出减少结痂者可用25%-40%氧化锌油,慢性肥厚者可外用中效或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及硬膏等。
预防:必须对常见接触性致病因子有所认识,提高防护意识,避免接触强的变应原和刺激原。必须使用这些物品时,要有防护措施。
避免外用容易接触致敏的药物,如外用新霉素、外用抗组胺类药物等,可以减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主要见于婴儿的头皮、面部以及尿布区,在成年人主要是皮脂溢出部位。但与皮脂腺分泌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目前多认为卵圆型糠秕孢子菌感染与脂溢性皮炎有关。这种菌是寄生于正常成人体表的一种腐生微生物,并不见于健康儿童。
临床上,由于使用酮康唑外用治疗脂溢性皮炎有效,所以支持卵圆型糠秕孢子菌感染与本病有关。另外情绪紧张也可以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饮食与脂溢性皮炎的关系还不明确。
临床表现:分为婴儿型及成人型。
婴儿型发生在婴儿出生后的3~4周,在头皮、面部,包括眉弓、双颊、躯干部、尿布区以及腋窝等部位,出现红斑及油腻性鳞屑,容易结成淡黄色痂。瘙痒不明显。有自限性。
成人脂溢性皮炎主要累及头皮和胸前区、腋窝、乳房下以及腹股沟等部位。
头皮的脂溢性皮炎分为炎症性及非炎症性两种。炎性者表现典型性红斑及油腻性脱屑。常扩展至发际以及耳后这些部位。有轻度的瘙痒。非炎症性者表现为轻重不等的糠样脱屑,即平常所说的头皮屑,又称为干燥性糠疹,它没有明显的炎性损害。
面部脂溢性皮炎主要累及眉弓、眼睑缘、鼻唇沟以及胡须部位,表现红斑及油腻性鳞屑。
诊断和鉴别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它应该与异位性皮炎、头癣、银屑病、间擦疹、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相鉴别。
婴儿脂溢性皮炎一般为自限性,痒感轻、治疗反应快,而异位性皮炎则难以治疗,呈慢性复发性过程。
头皮银屑病:多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块,有厚的银白色鳞屑,如在身体其他部位找到典型银屑病损害,更容易鉴别。
接触性皮炎:发病部位与皮脂溢出部位无关,皮疹边界清楚,有接触史。
发生在脐周或会阴部皮肤皱褶处的间擦疹(褶烂)容易与脂溢性皮炎混淆,但其他皮脂溢出部位无脂溢性皮炎损害,可以鉴别。
治疗:婴儿头皮脂溢性皮炎可用婴儿洗发液洗去痂皮,然后用润肤油。成人可首先选用含焦油或酮康唑的洗发液洗发,每周2次,效果不好可以每天洗一次。如果效果还不好,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溶液或酮康唑霜。本病易复发。
其他部位的脂溢性皮炎可以选用低效皮质类固醇间断外用,但要注意不可用于眼睛周围。也可使用含酮康唑的霜剂。
皮疹控制后可仅外用含酮康唑的霜剂。
乏脂性湿疹
这个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它与皮肤表面油脂减少有关。常见于鱼鳞病患者或者是老年人。洗浴次数过多、使用强碱性肥皂、洗面奶或洗浴水温过高,都可以引起人为性的皮肤脱脂。由于皮脂腺功能降低引起的,发病多是比较缓慢,一般在50岁以上的人,洗澡后常常出现瘙痒,随年龄增高逐步加重。
由于过度的清洗或使用脱脂剂引起的往往起病比较急,它实际上是一种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本病也可见于肿瘤患者、使用利尿剂或组胺阻断剂的人,还有 HIV感染者也可以出现这种情况。本病多见于冬季,老年人及洗浴过度者容易发病,小腿伸侧及手部是好发部位,根据特征性临床表现,不难诊断。
治疗:首先去除病因。使用一些润肤剂治疗。比如白凡士林、维生素E霜、矿物油等。每日可用1至2次。
沐浴后马上使用润肤油,以保住皮肤内的水分不被蒸发。由于皮肤屏障功能已经明显破坏,最好不使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
钱币状湿疹
钱币状湿疹又称为盘状湿疹。病因不明,皮损上细菌的检出率很高,但与细菌感染的关系还不清楚。
患者的身体情况一般比较健康。
临床表现:钱币状湿疹的皮损好发于下肢,自觉症状就是瘙痒,皮损为钱币大小的湿疹样损害,有黄色渗液或黄痂。可以为急性、亚急性也可以为慢性。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有对称倾向。可融合成大片。这种病常常容易复发。常规化验检查无特殊发现。
诊断:主要根据典型临床表现。本病需与体癣鉴别,后者多为干性无渗出,有周边扩展中心消退的现象,真菌镜检可以查到真菌。
治疗: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及抗菌药物可清除多数皮损。一般无需内用药物治疗。
手部湿疹
手部湿疹非常常见,多数呈慢性过程。发病率较高。职业人群中护士的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反复洗手以及接触药物等因素有关。相当一部分手部皮炎最终可能确定为接触性皮炎。有些可能与飘尘及食入某些事物有一定关系。由于很难彻底避免这些环境因素,所以多数治疗起来很难。有些患者很难找到病因。
临床表现:自觉症状主要为瘙痒,但也可以有刺痛或烧灼感,他觉症状按机制可分为几型。
皮肤刺激:主要是急性或慢性刺激造成的刺激性皮炎。
慢性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故又称主妇皮炎。特征为干燥性红斑、皲裂及脱屑,一般见不到水肿及水疱。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起病可急可慢。
急性者多有明确接触史。皮疹多见于手背皮肤。比如乳胶过敏者,戴用乳胶手套引起的接触性皮炎。
瘙痒明显,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及渗液。慢性患者接触史不清,很难找到病因。比如有对劳动工具中的镍过敏导致慢性手部红斑肥厚的报告。
角化肥厚性湿疹:可发生于手掌或手背侧,表现为限局性片状肥厚斑块,可伴有皲裂或轻度脱屑,多无渗出,目前多查不出病因。
诊断: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容易诊断。
难点在于寻找病因。仔细询问病史及斑贴试验有助于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需与手癣、剥脱性角质松解症等鉴别。
手癣
多发生于单侧手掌或呈典型的双足一手模式。
皮疹一般由指间皮肤,尤其是虎口处皮肤开始,逐渐扩大。皮损表现为干燥、粗糙及脱屑。真菌镜检或培养可以检测到真菌。
手部皮炎多发生在双侧,皮疹边界不清,病变时轻时重,可急性发作,局部查不到真菌。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
为掌跖部对称性点片状反复脱皮,留红色基底,不伴炎症及瘙痒,常伴有手足多汗。
治疗:同接触性皮炎。肥厚皲裂性皮损可先用角质松解剂,如20%尿素霜,使皮肤变薄后再应用皮质类固醇。某些顽固病例可试用PUVA治疗。应注意去除病因及加重因素,注意皮肤保护。
预防
皮肤保护:包括洗手时不要使用碱性太强的肥皂,不要使用非皮肤清洁剂。每日洗手的次数不可太多。洗完手后要立即擦干,使用擦手油或硅霜。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致敏原要戴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