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是指中国本土关于爱情的节日。对于中国情人节,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是古代女子最感兴趣的节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只有到了元宵节和上巳节,才可以出来,甚至和男友幽会谈情;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的专属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在古代七夕与爱情关系不大,于近代才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节日内涵 元宵 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等。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上巳 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节在一些地方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魏晋以后,由于当时社会中崇尚自然、纵情山水的风尚,对人们而言,上巳节祓除的意义大大减弱,而迎春赏游之意越发浓郁。西晋《夏仲御别传》形容上巳时的洛阳“男则朱服耀路,女则锦绮粲烂”。上巳节的节期定在了阴历三月三日。 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的(也就是闺中女子),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虽然这是礼节,不是硬性规定,但是谁会去追求不守礼教的人。)元宵看灯,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日子。 七夕 七夕节起始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其实,七夕节并不是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源自星宿(婺女星)崇拜,婺女星后来衍化成神话中的女神,民间又称“七姐”、“七娘妈”等。七夕节是女子的节日,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也是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七月七日是织女的诞辰。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七夕节乞巧是向七姐(织女星)祈求心灵手巧,希望婚姻幸福,家庭美满。旧时代靓女们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2 对于中国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除了七夕节,还有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被称为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1、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七姐诞、乞巧节等,是女子的专有节日。“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远古时代,人们通过星象观测给予织女星无限想象。七姐便是以织女星为原型,相传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古代女子便在农历七月七日夜向七姐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故称为“乞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 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人们把牛郎织女的艰难爱情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作为向往、歌颂的榜样,并在七夕祈祷爱情美满、家庭幸福,所以七夕节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以及夫妻双方恪守对爱的承诺。 如今,七夕节被现代人赋予了更多内涵。商家推出的各种活动吸引了年轻人,消费成为节日主调。七夕作为传统文化,在浓郁的商业氛围之中,以及繁多洋节冲击之下,顽强生存并适应时代。七夕变成了人们观念中的“中国情人节”,玫瑰和巧克力渐渐成为七夕节的新符号。 2、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别是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闺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 元宵灯节期间,未婚男女可以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同时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是地道的中国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欧阳修的这首《生查子·元夕》,几乎成了千古绝唱。特别是那句“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柔情密意溢于言表。 3、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在流行。《诗经 郑风 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这首经典的爱情诗说的就是上巳节时青年男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三月三比起西方的情人节还要早上一千多年。 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一年中的三大节日之一,这天人们除了祓禊外,还有春游踏青、临水宴饮。杜甫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将上巳节的男女自由恋爱的绮丽风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宋朝以后,三月上巳风俗渐渐衰销,最终声匿迹微。如今三月三里浪漫的情爱、美好的愿景已荡然无存。如今,上巳节在不少地区尚有余韵可寻,2014年“壮族三月三”申遗成功,成为壮族的情人节。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3 中国的三大传统情人节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有一些人把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或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在汉代,七夕的庆祝已经很普遍了,但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乞巧、许愿的节日。后来由于牛郎织女在七夕鹊桥相会的传说赋予了七夕节以情人节的含义。近年中国年轻人又以庆祝西洋情人节的方式庆祝七夕,内容上与传统习俗并无关系。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在习俗上比较近似情人节,在唐代古诗中,就有描写元宵节的诗句。在宋代,朱淑真(一说为欧阳修所作)的生查子写道:“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在一些少数民族依然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更符合情人节的内容。上巳节本来是青年男女踏青、社交、结交异性的节日,汉之前更有野合的习俗,后来礼教兴起,野合的习俗消失,但当时男女交往还是比后世自由,年轻男女依然会在当天到郊外踏青游玩。到南宋时理学兴起,礼教变得森严,上巳节就在汉民族文化中式微了。
相关文章
-
中国航母名称有哪些
2024-07-13 14:12 阅读(540) -
中国最丑十大建筑排行榜 中国最丑建筑有哪些
2024-07-13 13:39 阅读(545) -
中国唯一柯尼塞格Agera R现身
2024-07-13 06:56 阅读(523)
1 中国崛起是怎样的崛起
530 阅读
2 中国古医书知多少
571 阅读
3 中国西部各省面积排名?
609 阅读
4 中国新建094型核潜艇厉害吗?衡量核潜艇的主要指标是什么?
545 阅读
5 中国空难事件大全 近40年发生27起空难
59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