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岩遗址
万寿岩旧石器遗址是福建考古工作队在对“万寿岩”、“灵峰洞”和“船帆洞”进行考古发掘时意外发现的。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已发掘400平方米,出土800多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多种动物化石。它把古人类在福建的生活提前十几万年,并因此荣登200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榜首。
万寿岩遗址,位于三明市岩前镇岩前村西北的石灰岩孤峰上,属旧石器时代遗址。其海拔359米,相对高度170米。山上有船帆洞、灵峰洞、龙津洞等多个溶洞。1999年秋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中国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驱车十来分钟,即达山脚下。该岩由石灰岩构成,岩溶发育,生成十几个洞穴。旧石器时代文化埋藏在“灵峰洞”和“船帆洞”内,遗址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发掘面积400平方米,船帆洞下层文化层发现的距今约二万年的人工石铺地面,属全国首次,世界罕见。共出土八百余件石制品、少量的骨角器和20余种动物化石,年代分别为18万年和1—3万年。万寿岩内不仅有古人类活动遗址,还有丰富的历史人文和自然岩溶景观。洞内目前发掘堆积可分为10层,其中除宋元以后的晚期地层外。属史前期的堆积包含上、下两个文化层。船帆洞下文化层出土的石制品近400件,其时代可能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步估计在距今2—3万年前;上层文化的`时代应晚于下文化层,出土的遗物中,其时代很可能越出旧石器时代,估计在距今1万年左右或更晚。
景区景点
灵峰洞
灵峰洞位于岩体西南坡,相对高度37米,残存面积约250平方米,在已清理的不到10平方米的钙板层中,清理出石制品75件,多数为断块、石核和石锤,其中石器11件。在这些石制品中,打片和加工石器用锤击法,所产生的石片、石核和石器形制都不甚规整,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洞内距今约18万年。同时还出土了中国犀、虎、水牛、竹鼠等哺乳类动物化石。钙板铀系测年为距今18。5±1。3万年。
船帆洞
船帆洞位于岩体西坡,相对高度3米,洞内文化堆积分上下两层,下文化层出土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手锤等打制石器300多件和巨獏、中国犀、鬣狗、棕熊等10余种哺乳类动物化石,并清理出约120平方米的人工石铺地面,年代距今约2-3万年。上文化层出土打制石器80余件及少量局部磨制的骨铲、骨锥与角饰等骨角制品,年代距今约1万年。
考古价值
万寿岩遗址是华东地区第一个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万寿岩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把古人类在福建生活的历史提前了十几万年,填补了福建省考古学年代上的一段空白,也是华东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万寿岩遗址的文化遗存,时代较早,延续时间跨度长久,洞穴形态及周围环境完好,保存了大量有关当时人类生活及其环境背景的重要信息,是研究早期人类社会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演化历史的重要资料。万寿岩船帆洞上层文化中,打制石器与磨制骨、角器共存的文化特征更与“长滨文化”的潮音洞内涵相一致,而年代却比潮音洞久远数千年。它是闽台迄今最早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从而为研究海峡两岸的远古文化同根同源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可对比材料。
发掘文物
遗址区发现了石制品近百件,包括石核、石片、砍砸器与刮削器等,同时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时代为距今20万年左右。还发现了世界上罕见的早期人工石铺面遗址,石铺面揭露面积约120平方米,属全国首次发现,在世界范围内亦属罕见,并发现了中国犀、虎、棕熊、牛类等伴生动物化石10余种400多件。石核石器也称砾石石器。从砾石或石材上打下石片,以剩下的石核作为工具来使用。丁村遗址的三棱大尖状器系从两面或三面交互打击加工,使之成形。习惯上把两面刃的砾石石器称为敲砸器,单面刃的称为砍砸器,在砾石周缘加工,则成为圆形的石球,但以上的用途分工并不明显。砍砸器名称:砍砸器年代:旧石器时代来源:万寿岩遗址出土规格:长13厘米、12厘米材质:石器简介: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