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状血管瘤累及手部,在右手大鱼际处有一较大的肿物,明显隆起于皮肤表面,呈半球形,形状较规则。皮损颜色呈紫红色,触之较柔软,有一定弹性。
海绵状血管瘤临床表现为大而不规则、柔软的皮下肿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常伴有毛细血管瘤。
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躯干和四肢等处。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单个或多发,少数情况下沿单侧皮节分布。
海绵状血管瘤是由胚胎期血管网增生所致,是一种先天性发育异常,属于错构瘤,而非真性肿瘤,具有畸形和肿瘤的双重特性。
在胚胎早期,原始血管是一种单纯由内皮细胞组成的管状物,随着组织器官的发育,逐渐分化成为许多血管丛,如果血管丛在体表和皮下组织发生不规则的局部增生,可形成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在早期可不予治疗,观察数年,若不消退或影响功能、美观,即可选择硬化剂、激光疗法、手术切除、冷冻疗法、药物治疗等方法。
硬化剂适用于小血管瘤,常将硬化剂注射入血管瘤底部;激光疗法如铜蒸气激光和可调染料激光,可选择性破坏血管瘤组织;较大的血管瘤或其他疗法无效的血管瘤患者可手术切除;小而浅的血管瘤可进行液氮冷冻;瘤体生长过快者可用皮质激素治疗,可选用口服或损害内注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