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腹泻)引起发烧,主要见于各种肠道感染性疾病,比如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细菌性痢疾、副伤寒等。建议患者及时至医院的急诊科或消化内科就诊,配合医生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隐血、粪便培养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和开展治疗。在明确病因前,不应擅自应用退热药、止泻药,以免掩盖真实病情而延误诊治。
1、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当机体进食了不干净的食物时,可能引发急性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出现腹痛、腹泻、乏力、发热等症状。细菌性肠炎在急性期主要是补充液体、营养支持,并经验性地选择抗生素治疗;病毒性肠炎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比如应用止泻药物,减轻腹泻症状,并配合补充液体、电解质,避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
2、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典型的细菌性痢疾起病急,表现为畏寒、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腹痛、腹泻,一般先为稀水样便,1~2天后转变为黏液脓血便,每日10余次,里急后重明显。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在进行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抗生素治疗的同时,给予退热、补充液体等对症治疗。
3、副伤寒:是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副伤寒起病常有腹痛、腹泻、呕吐等急性胃肠炎症状,2~3天后减轻,接着体温升高,出现持续高热、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玫瑰疹等表现。针对这种情况,主要是进行抗菌治疗,比如应用喹诺酮类或第三代头孢菌素,包括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对于并发化脓性病灶者,如发现脓肿已经形成,可行外科手术排脓。
需要提醒的是,某些疾病,比如流行性感冒、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由于可能出现先腹泻后发热的症状,会被部分患者误以为是腹泻引起发热,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针对这种情况,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有所不同。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例,如果症状不严重,可以选择居家治疗,并控制外出,做好感染防控,对症给予对乙酰氨基酚片、蒙脱石散等药物,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配合医生进行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等。
由于腹泻、发烧可能会导致脱水,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多饮水,同时注意休息和饮食调理,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可进流食或半流食,如小米粥、大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暂时停饮牛奶及其他乳制品,以免刺激胃肠道,加重腹泻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