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皮损起初为单个或多个散在的淡红色小丘疹,逐渐增多增大为柔软、粉红色、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大小不等,表面呈花椰菜样凹凸不平。
常见于潮湿且部分角化的上皮部位,如包皮内侧冠状沟、尿道口,小阴唇内侧、阴道口、阴道、宫颈、肛门,也可见于腹股沟、会阴等部位。
疣体表面常潮湿,呈白色、红色或污灰色。
疣体可破溃、渗出、出血或感染,偶有异物感或性生活疼痛,女性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
少数患者还可因免疫功能低下或妊娠而发展成巨大疣体,具有侵袭性。
临床可见的尖锐湿疣90%以上由HPV-6或HPV-11型引起,也可合并HPV-16、18、31、33和35等高危型感染,后者与鳞状上皮癌前病变相关。
根据典型疣状皮损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有多性伴,不安全性行为,或性伴感染史,或与尖锐湿疣患者有密切的间接接触史,或新生儿母亲为HPV感染者)可诊断本病。
对不典型皮损和特殊部位的皮损,可依据醋酸白试验、HPV检查阳性诊断。
治疗以局部去除疣体为主,尽可能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和潜伏感染,减少复发,治疗主要有三大类: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电灼、微波等,如疣体较大,可采用手术切除;光动力治疗,适合疣体较小者;药物治疗,如应用咪喹莫特乳膏、鬼臼毒素酊、氟尿嘧啶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