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什么是七情内伤?
在中医理论里有一种病因叫“七情内伤”,那么什么是七情内伤?下面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七情内伤吧。
什么是七情内伤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
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
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致病,是直接影响相应的内脏,使脏腑气机逆乱,气血失调,从而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1、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致病,主要影响脏腑气机,使气血逆乱,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
其中主要有: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
2、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产生不同病理变化。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3、情志波动
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么,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或使病情加重,加速恶化,甚至导致死亡。
4、影响病情
一是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二是可能加重病情。
如情绪消沉,悲观失望,或七情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七情内伤如何调摄
古今养生家和医家都非常重视对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情的调摄,以此作为健身益寿或治疗疾病、促进药效的手段。
《黄帝内经》总结出“恬淡虚无”的调摄法,指出人们若能保持愉悦安静,虚怀若谷的精神面貌,遇到意外事件能正确处理,“自解”,“自语”,“自悟”,才能颐养真气,祛病增寿。
1、说理开导式心理治疗
这种心理治疗起源于《黄帝内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和危害,引起病人对疾病的重视。
第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务人员合作,及时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恢复健康的,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第三“导之以其所便”,即告诉病人如何调养,指出治疗的具体措施。
第四“开之以其所苦”,即解病人的消极的心理状态。
2、以情胜情式心理治疗
此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说的“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实践证明情志致病,按照这种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3、惊式心理治疗法
这是一种利用精神刺激治疗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失调方法。
《灵枢》有载“哕,大惊之,亦可已。”
例如医生对处在催眠状态的焦虑患者说:“经过这种治疗后你的心情很快就能变得平静,不再有不安和焦虑,头痛很快就能减轻或消失,睡眠会一天一天地好转,会睡得很熟很深”。
以上就是七情内伤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中医术语,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