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洪欣曹洪欣,男,1958年2月生,中医专家,医学博士,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8岁被聘为博士生导师,41岁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45岁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至今。以中医药治疗心血管、肾脏疾病等疑难病症著称,至今免费义诊10余万人次。 无论走到哪儿,曹洪欣都随身带一样“宝贝”,一带就是19年。那是个巴掌大小的病历处方本,在他义诊看病时使用。4月9日,曹洪欣拿出处方本给记者看,每页上面是病情记录,下面是处方,封面上的序号表明这是他使用的第1491本。这个数字意味着他已免费看病10余万人次,如果再加上出门诊看的病人数,则近20万。 为何保持这样一个习惯?“我把每次看病当做一次挑战,要对患者和自己负责。”曹洪欣说,因为很多患者不只看一次,有了记录,下一次就能依病情变化准确加以调整,而且自己也能通过治疗前后的对比,在总结经验和教训中不断提高。 “挑战”正是曹洪欣生命中的关键词,是他不断超越自我的动力。 曹洪欣生于哈尔滨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父亲肝硬化,姐姐心脏病,求医之难,从小在他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7岁那年,父亲病逝,垂危的姐姐却被中医神奇地治好,使曹洪欣立下志向:做一名能起死回生的中医。这是他中医路上的第一个挑战。 挑战让他勤奋,勤奋使他的水平以几年一个台阶的速度飞升。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中医学院,大学5年,曹洪欣几乎没看过一场电影,却练就了几分钟背出中医《汤头歌诀》400多首方剂的过硬基本功。此后向中医专科发展。读硕士,他主攻肝病;毕业后,又攻胃病;读博士,再攻肾病;做博士后研究,又攻心血管疾病。他还广泛涉猎妇科、外科、针灸等。每一领域,他总能掌握其精要。临床上,只要有疑难病症,都会引起他探索的冲动,每有所得,兴奋不已。为积累临床经验,曹洪欣大学毕业留校后,连续10多年利用寒暑假,行走在大小兴安岭,为林业工人免费义诊。 中医学术与临床总是相辅相成。1986年留校任教,10年后曹洪欣被聘为博士生导师。他致力于中医症候与诊法客观化的研究,同时他还在病毒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内分泌疾病及免疫疾病等领域全力开拓,屡有所成。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项、主持863项目等国家级课题1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30余部。每一项对曹洪欣都是挑战,在挑战中他实现了另一个自我。 挑战和勤奋使曹洪欣日益进入中医悬壶济世的高明境界。 他的第一个病人是有高血压的母亲,照书开出两剂,不仅无效,反而加重;仔细琢磨,有所变通,再开一付,很快痊愈。这给他上了难忘一课:治病用药须求实求变。他读研究生开始给人看病,便屡显奇效,同学们戏称他为“老中医”。此后的历练,更使他在患者中和业内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他的病人都知道,只要找他治病,一般都停掉西药;即便有依赖性的西药,也要逐步停掉。曹洪欣有这样的自信:在没有西药的干扰下,他能从中医角度较准确地把握疾病演变的本质规律。 在黑龙江乃至全国,他的名气很大,许多西医难以治疗的病患,往往推荐到他这儿来。每次出诊,屋里屋外总有上百名患者排成长龙,他的门诊号有时从20元被炒到300元,更有不少患者在他上下班的路上等。 他是名医,但从不以名医自居,视病人如亲人,一视同仁,负责到底。 跟过他出诊的学生都记得,曹教授看病从不当着病人的面喝水;每次开完处方,总是双手递给病人;有时外出开会,常常下了火车直奔诊室;不出门诊时给人看病从不收费,坚持至今……他经常对学生讲,给病人治病只有两次机会,第一次可能不见效,病人可以理解;第二次还不见效,他就不会再找你了,而你却有可能延误对方的病情。 曹洪欣说不清他治好的病人有多少,也叫不出多少患者的名字,但他治过的患者忘不了他,至今常有人给他捎土特产,寄感谢信,送锦旗……在他去年从黑龙江调到北京后,他治疗过的300余名患者,甚至两次联名写信给卫生部领导,要求让曹大夫常回去看看他们。曹洪欣说:“视病人如亲人,说起易,做起难。在日益世俗化的今天,也是一个挑战。我想我做到了。” 做一名医生和教授是如此,做一名管理者,曹洪欣同样喜欢挑战。 去年3月,他上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伊始,正值抗击SARS的非常时期,如何使中医药有效介入并发挥作用,是他作为国家中医药科研机构领导面临的最大挑战。曹洪欣挺身而上,领导中研院,召开了最早的中医药防治SARS专家论证会,出版了最早的中医药防治SARS专著,最早在海峡两岸中医药防治SARS座谈会上做主题演讲,最早派出了进入一线的中医治疗队,牵头组建了最早的SARS医疗和科研同步的课题组……事后,中医药有效介入防治SARS当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药的认可,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无不留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和院长曹洪欣的影子。他自称这是他作为一名管理者,至今最富有挑战也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谈到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曹洪欣首先想到的还是挑战。他说目前想到的有三个,一是国家对中医药的支持和投入力度不够。我们经常说中西医并重,而中医基础设施、技术条件之弱,无法与西医相比。二是行业内外对中医药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和偏见。三是中医药行业如何自强。 “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我会尽最大的努力。”曹洪欣说这话时,语气中充满着迎接挑战时的兴奋,一如他作为医生喜欢琢磨疑难病症时的感觉。“我最快意的事,就是在挑战中创新,在创新中享受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