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贞操是什么意思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在网络上,经常会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词,那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贞操是什么意思吧。贞操是什么意思“贞操”是关于伦理道德的产物,指女子保持结婚前不和别人有性行为就称之为守住贞操,简称为守贞,婚后没有和配偶以外的人有性关系亦可称为守贞,此皆为贞洁的表现。
1、坚贞不渝、始终如一的节操。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若夫洁己而不污其操,守善而不迁其业,存亡若一,灭身不悔者,此亦贞操之士也。”宋赞宁等《宋高僧传·读诵二·神智》:“智少有贞操,恳乐舍家,就云门寺惟孝为师。”明张居正《答徐太室宪长书》:“盖公论未伸,将谓仆有私於公,则公之卓行贞操,终无以白於天下矣。”
2、指女子不失身或从一而终的操守。晋崔豹《古今注·音乐》:“其妹悲其姊之贞操,乃为作歌,名曰《杞梁妻》焉。”明章懋《吴节妇诗序》:“故裙襦之中,亦有能闲礼义,守贞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临大节而莫夺,赴水火而如归,若吾乡吴节妇者。”箱·邹韬奋《信贞操》:“这样看来,贞操的真正的意义,应该是男子单方面要求女子的忠诚的观念,而不是实行一夫一妻制度里,在夫妇关系继续成立中,相互遵守的关于性的德义。”扩展阅读:贞操形成过程人类历史极其各种表现是一个自然文化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贞操亦是如此,他的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并充满矛盾但毕竟是有规律的统一过程,这个过程归根到底是由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以往的道德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那么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永恒不变的贞操观念是根本不存在的。在人类的早期的原始人时期,人们根本不会因赤身裸体或两性结合的行为而产生羞耻感。在人类刚刚由猿进化到人的时候,人们的性关系处于一种与动物没有多大区别的混乱杂交状态、当时的人类对于男女两性的关系还出于蒙昧无知的阶段,他们不懂性行为的意义,不懂性行为与怀孕生育的关系,更不懂男性在生育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他们结群而居,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这其中也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由于当时人类对与性行为不感到羞耻,因此不会引起憎恨和嫉妒。而群婚杂交,不知羞耻,这是由于人类当时生产力极其的低下。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人类开始产生一定了劳动分工,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外出采集、打猎,老人们则逗留在住地,制造工具。这样使得年龄相仿的男女经常有接触的机会。同时,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在长期的人口繁衍生产过程中,通过长期经验的积累,也逐步认识和发现人口生产的某些规律,意识到父母辈和子女辈发生性关系之后所生的后一代有明显的生理缺陷和精神缺陷,影响了整个原始群的繁荣,人们开始从无意识的群体杂乱交关系状态中产生了某些规范,逐渐排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两性关系,从而使男女两性的结合第一次有所限制。而这时便产生了血缘婚姻。血缘婚姻的特征是两性关系按辈分来划分,他排除了不同辈份两性发生关系的可能。由于是统一种族的缘故,所以兄弟姐妹之间可以互为夫妻,所以这种群婚形式叫做“血缘婚姻”。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偶然发现实行进一步限制血亲性交的集团人种要比那些依然实行血缘婚姻的集团人种要强壮的多,故该人类集团就繁衍的更快更多。更充满生命力和战斗力,于是组建产生了乱伦禁忌,强制禁止同胞兄弟姐妹间的通婚。因此当时的人们只要不与本族团内的异性发生性关系,且与其发生性关系的是异族的同辈异性,他们就符合当时社会的性规范。一个人的性生理成熟后,就进入婚育阶段,可以与多人实行群婚和发生性关系,因此那是的贞操观念并未形成。自从禁止了一切兄弟姐妹发生性关系、排斥原始群的内部通婚和族外婚出现后,原始集团转化成为氏族。氏族在禁止自己成员间发生性关系的同时,要求自己的男人集团与另一集体的女人集团发生性关系,同时也要求自己的女人集团成员与另一集体的男人集团发生性关系。因为妇女直接生育和喂养小孩,小孩出生后就成为与女人集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儿童集团的成员,他们成熟以后,姑娘们转入女人集团,男青年则转入男人集团,但他们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由于妇女对氏族的繁衍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这种氏族就是母系氏族。社会以女性为中心,妇女在氏族中居于支配地位。母系氏族社会的早期实行群婚,但事实上,在群婚期间就出现了某种或长或短的成对配偶,而这种成对的配偶是个别存在的,极其的不稳定。随着生产工具的改革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狩猎方面,逐渐改变了原始社会初期那种收获极不稳定,根本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猎物不仅能够满足生活需要,而且还有剩余,这些剩余的野兽被人们驯养,由此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这时妇女既从事原始农业,又驯养动物,在生产领域中仍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原本氏族不会允许任何一个氏族成员把食物用作个人消费之外的其他用途,当出现了剩余产品之后,这种限制便消弱了。结果就在有或长或短的成对配偶关系的人们之间就开始交换食物,以后又交换其他劳动产品。这种按其本性与商品交换毫无共同之处,但它标志着有交换关系的组成对偶的男女关系已经不再仅仅是性关系,也不再是纯粹的个人关系了。这种交换关系同时也成了经济的、社会的关系,它成为稳定和巩固性关系的手段。只要男女双方发生了这种交换,他们也就在性关系交往的领域内有了相互的权利和义务。于是,对偶婚姻产生了。对偶婚姻虽然还很脆弱,很不稳定,然而,对偶婚姻标志着人类在婚姻中出现了较之群婚为稳定的配偶关系,婚姻结合的牢固性趋向于加强,而且在对偶婚姻持续期间,所生育子女不仅知其母,也可能知其父;对偶夫妻不仅有性关系,也开始相互承担义务,包括对子女的养育义务。从群婚向对偶婚的过渡,主要归功于妇女。首先,妇女对不断扩大禁止血缘近亲通婚的范围做出了贡献,她们以自己的生育实践以及与子女长期相处的生活经验,逐步认识到减少性交对象及固定性交对象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这种对性交对象的限制逐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使得一男一女的成对配偶制也获得了发展。其次,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原是经济的发展,人口密度的增大,氏族间的交往频繁,群婚已经失去了原始的朴素性质。妇女们对于既要承担氏族生产和生活任务,哺养孩子,又要经常与许多男性发生性关系,觉得是一个沉重的身体负担,也对这种群婚形式感到屈辱和不堪。因此“妇女也就愈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从而促使了对偶婚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性羞耻心强化了,贞操观念萌芽了。贞操观念的萌芽,标志着人类文明正在逐渐取代着野蛮和愚昧,预示着人类新的婚姻家庭制度的即将诞生,它为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奠定了伦理的基础。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了工具、革新技术,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不仅能维持自己的生存,还能得到较多的剩余产品。原来需要很多人进行的集体劳动,当今社会少数人也可以胜任了,氏族成员集体劳动逐渐为个体劳动所代替。这时社会分工加剧了家庭内的分工,由于女性的生物属性较强,社会属性较弱,男子在生产劳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妇女被逐渐排斥在社会劳动之外;原来家庭并不是独立的基本供养单位,氏族对孩子的供养负有集体的责任,后来家庭开始成为主要的供养单位,供养孩子的责任落到他们的父母身上了,原来人们同住在一所大房子里,然后大房子开始被对偶夫妻的小房子所代替,而小房子也逐渐成为家庭的私有财产。社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更,必然引起男女两性关系的变化,于是,父权制代替了母权制,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应用而生了。一夫一妻家庭的建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证子女血统的纯洁。确定子女出自一定的父亲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子女将来要求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这种家庭一经产生,其婚姻关系要比对偶牢固的多,它不能由双方任意解除。因此一夫一妻制有两个特点:第一,男女平等,双方根据各自的特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女性主要精力用于繁育后代,照顾家人,贡献家庭,并进行辅助性的生产劳动;男人则主要从事社会生产活动,为家庭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并协助妻子抚育孩子。由于男性要把财产传给自己的真正后代,男女之间缔结的婚姻契约,就需要限制妻子的性自由,要求妻子绝对保持贞洁,以便生育出丈夫的嫡亲子女。第二,夫妻的结合比较牢固和持久,婚姻具有不可离异性,除特殊原因需要离异者外,一般都发展为终身的夫妻关系,要求妻子在心理上也要贞节,忠于自己的丈夫。一夫一妻家庭的确立,使得男子对自己的后代负责,大大保障了后代的成活率和质量,为人类的繁衍生息做出了重大贡献。贞操作为夫妻之间的一种契约,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女性,坚守贞操,是对配偶、对自己、对家庭、对后代负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