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
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削夺诸侯王封地的措施。汉初,刘邦在削除异姓诸侯王时,封立了九个同姓诸侯王。文景时期,他们的力量壮大起来, “谋为淫6*乱”。文帝时晁错任太子家令,曾数上书“言削诸侯事”。景帝前元三年 (公元前154年), 晁错又上书指出诸侯王封地过大,且倚势阴谋作乱,对朝廷形成严重威胁。必须削夺诸侯王的封地以弱其势。他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景帝采纳了他的意见,削楚东海郡、赵常山郡、胶西六县。当议削吴地时,吴王刘濞联合楚、赵、胶西等六国, 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了叛乱,史称“吴楚七国之乱”。
晁的解释 晁 cháo 姓
削藩的解释 削夺藩王封地。 汉 晁错 有削藩策。明史·齐泰传:“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1853年咸丰三年冬颁布。1860年咸丰十年重刻刊行。其基本精神为“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其内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