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消息二则

消息二则

这节课咱们学习消息二则,提到新闻,同学们都不陌生,信息化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读新闻、听新闻,阅尽天下事,可以说新闻是时代生活的窗口。读新闻是我们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

(一)梳理新闻知识

同学们对新闻有哪些了解呢?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

首先,上学期黄老师给大家讲新闻结构的知识已经讲过好几遍,不知道还有没有同学记得新闻结构由哪几部分组成呢?

1、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前三者是主要部分,是新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后两者是辅助部分,那么新闻当中这两部分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我三十万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电头包括稿件发射的单位,发稿时间和发稿地点。(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

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1句话或第1段,扼要的提示新闻的核心内容。(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是新闻的主要部分,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的进一步扩展。(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卢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表达的明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语言,有时暗含在主体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战斗,坚决的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这是毛泽东以预见性的口吻在讲述人民解放军服从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英勇抗敌,顽强渡江。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我们一起梳理的方法,找到第二则消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新闻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00电。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第2句话是对1000余华里战线的补充说明)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通过对两则消息结构的梳理,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

一则消息必定有标题,导语和主体。导语出现在标题后,主体前或电头后,主体前。

背景和结语可能暗含在主体当中,也可能没有。

两则消息同样是对渡江战役的报道,时间有先后,报道的侧重点也不同,一则侧重在中路军,而另一则侧重在对中西东三路军的描写,第二则是在第一则的基础上,对战役继续与扩展情况的报道。

渡江战役是解放时期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打过长江去就意味着要解放全中国了。可见当时两则消息的意义和价值之重大。

2、新闻六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阅读《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文中圈画出这则消息的6要素,并完成下面表格。

何人:人民解放军,英勇的人民解放军,30万人民解放军。题目当中的我30万大军,其中的我指向不明确,不读新闻,不知道“我”指谁,指向不明确,因此不能用我30万大军。

何时:文中一共有4个时间,21日,二十日午夜,24小时,以及电头当中的22日二时,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个精准的时间应该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至21日午夜。电头当中的时间,我们要知道这是发稿时间,所以不是22日二时。我们可以发现,那么在21日午夜渡过长江,而22日2:00就发电,可以看出这个新闻非常的及时,时效性极强

何地:文中渡江地点的词一共有两处,一处是长江,一处是芜湖,安庆之间。很明显芜湖、安庆之间更为准确,因为这是渡江的具体区域。

何事:文中的第1句话就告诉了我们事件是渡江。但是事件的概括最好是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把人物加上,那就是30万人民解放军渡江!

何故:这个可能难住同学们了,但是我们可以查阅背景资料,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于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并于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文中虽然没有明显,但文末有这样一句话,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就暗示了渡江战役打响的原因。

如何:开头第1句就交代了,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和第4句当中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都交代了渡江的结果。

经过这样的梳理,同学们可以把6要素填写在表格中了。

在我们一起梳理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新收获?我们发现新闻的6要素很像记叙文的6要素。什么人?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做了什么事,出现了什么结果?我们在找新闻6要素的时候, 就可以找表示人物,表示时间,表示地点的词,发生动作的词如“渡”,表示结果的词如“突破”来快速帮助我们寻找6要素。

我们还发现新闻的6要素就是新闻事实,概括起来就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它是客观真实的,绝不允许虚构和添枝加叶。

梳理消息6要素,能帮助我们快速把握新闻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采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消息二则当中的第二则的消息六要素,完成表格。

何人:与第一则不同的是这里的人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第1句我们就可以发现。

何时:20日夜至22日22:00。

何地:1000余华里的战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

何事: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何故: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如何: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21日夜已度过30万人。西路军和东路军截止22日22:00已度过2/3。

那么梳理完两则消息的6要素,同学们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抓住关键词句。

第二辨析整合同类信息。

第三精准概括核心要素。

提问:中西东三路军的描写顺序能否调换?

仔细阅读这则消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时间。中路军于二十日夜首先渡江,所以先写。那为什么把东路军放在最后呢?请关注文中这句话:(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中路军和西路军所遇敌情情况相似,接下来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所以要将西路军放在中路军之后。中路军所遇敌情较为顽抗。从地理形势上看,南京江阴这一地区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所以放在最后。

这节课我们一起就两则消息的结构和六要素进行了梳理。加深了对孝希基本知识的认识。初步掌握了阅读消息的一些方法。今天的作业是。

完善我们课堂上一起梳理的新闻知识笔记,并掌握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