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了,在大家都在纷纷展望新的一年之际,人们也更多的关注诸如年终奖金、春节福利等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东西。然而,这些福利不仅与个人、公司过去一年的绩效挂钩,也与公司领导层在过去以来业务规划方面的决策息息相关。在新老年份交替之际,不妨让我们来看看目前IT产业界十大最具争议性的大腕。
可以说,当今的任何消费电子产品,都离不开后端IT系统和服务的支持,而这些IT系统和服务的未来走向,又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各大IT厂商领袖的领导力和视野。IT厂商领导是否富有远见卓识,都将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2012年过渡到2013年,云计算、大数据、IT消费化、移动互联、社交等新兴发展趋势变得更加强烈,并将决定未来很长时期的IT产业发展格局。这些产业热点,并不会因为某个或者某些风云人物的意志而发生扭转,但这些风云人物却会对产业趋势在发展节奏、深度方面带来重要影响。
基于此认识,本文将从当前整个IT产业界选出十大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为了方便大家对这十大人物有个整体认识,读者朋友可以参考本文的首图。图中的人物,读者朋友是否都能够认出来呢?即使不能一一叫出名字来也没关系,大家可以查看下方的“我最关注的人”进行了解和投票:
投票区域:以下人物中,您最关注的是:(点击预览可查看效果)投票
另外,读者在投票之余,也可以接着往下看看,本文对这十大IT风云人物的评论和综述。下面,我们将点评最具影响力的这十大IT大腕。
甲骨文CEO劳伦斯·埃里森(Lawrence J Ellison)关键词:古怪激进、雷厉风行、传奇式人物
闹得沸沸扬扬的惠普甲骨文之诉早已告一段落了。这位于1977年创立甲骨文的传奇人物, 属于硅谷第一代重量级人物。其古怪和极具爆发力的性格,一度让人咋舌。比如他曾经表示最先“发明了云计算”只不过使用的不是“云计算”这个词。
埃里森自从1977年以来就一直担任甲骨文公司首席执行官,也因此成为硅谷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科技行业的首席执行官。正因为如此,他和以下这些人一样属于IT界影响力最大的精英分子: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思科的约翰·强波、微软的比尔·盖茨。
甲骨文CEO劳伦斯·埃里森(Lawrence J Ellison)在去年召开的Oracle Open World 2012大会上,埃里森和他的甲骨文公司将未来业务发展重心全部投向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通过基于甲骨文数据库平台扩展其云服务,并借助收购Sun获得的硬件技术优势,在大数据领域对IBM等竞争厂商发起挑战。在笔者看来,通过不断扩展和收购,使得甲骨文的业务和产品线变得越来越完整,也越来越趋近于IBM在企业级市场的产品和技术优势。
甲骨文Logo(来源:甲骨文)在一般人看来,埃里森的古怪和夸张更多的是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然而恰恰是因为这种古怪和夸张才让甲骨文的很多竞争对手都低估甲骨文的实力和潜力。在笔者看来,也许正是埃里森的这种个性加快了甲骨文的发展,其激进、敢为人先的勇猛和雷厉风行,使得甲骨文每每都能狠下血本收购行业巨头、并最终整合成高度融合、一体化的完整企业IT解决方案商。
因而,甲骨文目前的状况可以说是历史以来最好的时候,也是其应当各种挑战准备最为充分的时候。在这种条件下的甲骨文势必会给IBM等传统IT巨头带来致命一击。
Salesforce.com CEO 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
关键词:创新布道、软件终结、社交
Salesforce是CRM与云计算领域的领导者,也是全球SaaS模式的首创者,拥有最强大的基于互联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了应对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加强员工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沟通,Salesforce在今年发布了颠覆性的计划:成为它所有客户的企业级Facebook。
该公司的CEO 马克·贝尼奥夫极具布道精神,他认为公司和产品天生就有“社交性”,只不过现在这种“社交性”数字化了,深信“软件终结”,并以此而将Salesforce的软件应用植入到网络平台,成为大家都可以按需使用的资源。
Salesforce.com CEO 马克·贝尼奥夫(Marc Benioff)马克·贝尼奥夫比任何人都了解什么是SaaS(software-as-a-service),对于“云”的领悟很深刻。他常常对企业用户说,云才是帮助他们领先其他竞争者而成为类似Salesforce.com 的领导者的唯一之选。
伴随着1999年互联网和网站的繁荣,Salesforce.com借助其CRM产品拓展至全球数千家大型企业客户和开发者,尤其是贝尼奥夫对Salesforce.com定位为企业服务平台,让企业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商业软件和服务。
Salesforce公司logo(来源:Salesforce)马克·贝尼奥夫曾经在去年的Dreamforce Keynote大会上也提出,人、机器和社交网络的结合可能会是下一次科技革命。在笔者看来这一观点其实很超前,也很有科学性。未来的社会将不仅仅局限于每个人这样的单一主体,智能设备和机器人将在社交互联中扮演更多角色。
当然,马克·贝尼奥夫需要特别感谢“云”这一技术平台和发展趋势的到来,正是有了云计算,才使得这种互联、社交变得更加“紧密无缝”,也给Salesforce.com在未来的企业服务市场上,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契机。
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总裁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
关键词:深孚众望、博学多识
微软常被人冠以“软件帝国”之名,以突显出微软在软件领域的统领性地位。然而随着斗转星移,微软在软件领域的影响力正在发生改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顺应未来的发展潮流,微软需要一个担负起从传统的软件提供商到服务商角色转变的执行人,而这个人只能是来自微软内部的人选,而且必须具有广阔学识和长远眼光。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选。他在微软公司,领导着一个规模达150亿美元的大事业部门——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STB)。他全权领导和负责该领域的技术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日常运营和工程、市场营销。
微软服务器与开发工具事业部总裁 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去年十月份,笔者采访过微软副总裁谢恩伟先生。他曾经表示,微软一直在提倡客户终端和在线服务,并在未来会逐渐从原来的软件提供商转变成为服务商的角色转型。从这我们也不难发现,微软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服务层面(包括基于云的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提供本身。在这种背景下去谈论萨蒂亚·纳德拉,无疑会显得更有意义和更明朗。
毫无疑问,微软对萨蒂亚·纳德拉给予了厚望。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他还在Sun公司工作,随后就转入到了微软,并先后在微软服务器工程、ERP、CRM、企业解决方案和在线服务等部门任职。因此,萨蒂亚·纳德拉相比其他人,拥有更为宽广的视角,对软件解决方案和服务业务拥有更为深刻的洞察力。2011年2月份,他被微软任命为微软STB总裁。
Windows Azure Logo(来源:微软)在去年微软推出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的时候,萨蒂亚·纳德拉曾经对此发表言论称:操作系统一直被视为IT产业命脉,在云服务、随时在线的移动设备与大数据接踵而来的新IT环境下,操作系统复兴浪潮势不可挡。“微软通过Windows Server 与Windows Azure的结合,可以帮助客户打造横跨各种平台的数据中心。”
从这也可以看出,萨蒂亚·纳德拉致力于将Windows server 2012操作系统和Windows Azure云服务打通、并把它们都定义为云计算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2和Windows Azure都能够对大型数据中心基础架构进行优化,是基于云时代的系统平台,可帮助用户构建私有云、公有云。
Terremark CTO 约翰·康西丁(John Considine)
关键词:官小权大、潜力无限
相比前面介绍的几位人物,这位来自Terremark公司的CTO约翰·康西丁,可能关注度并不是很高。然而,他成为IT十大风云人物之一,更多的是源于Terremark被Verizon收购,从而成为全美负责管理主机托管、灾备、安全、存储和云服务,涵盖面最广最深透的人员之 一。
2011年,Verizon花费巨资收购IT架构服务供应商Terremark,两家公司在IT架构方面进行合并整合,Terremark CTO也因此而成为访问和管理着全美最大的IT基础架构的岗位人员。
Terremark CTO 约翰·康西丁(John Considine)与此同时,约翰·康西丁还负责整个IT技术部门支撑公司的发展战略,并被Verizon寄予厚望,成为公司未来扩展企业计算业务的主要干将。而Terremark的影响力在大的组织架构中,也同样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在约翰·康西丁的领导下建立起基于未来的云计算架构体系。
其实在谈论云架构或者评论约翰·康西丁的时候,还需要介绍下CloudSwitch公司——约翰·康西丁是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该公司重点关注于创建一系列混合云套件产品以促进工作负载的可移植性和易于管理。该战略被应用于全球范围,以求实现在不同云计算平台之间工作负载的迁移。可将公有云资源同内部IT基础架构集成,同时回避重构应用的需求 。
CloudSwitch也被Verizon收购,在与Terremark合并后成为Verizon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并作为Terremare企业云计算服务的一个集成功能而存在。作为二者都涉及并担负重要职责的约翰·康西丁来说,在推动云计算部署和应用,尤其是帮助Verizon打造云服务平台方面,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思科CEO 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
关键词:远见卓识、信心满满、后继成迷
思科以网络起家,在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过程中而不断发展壮大。然而,由于近几年华为等厂商不断发展壮大,其市场份额逐渐被蚕食。另一方面,思科在消费级领域的表现并没有人们预期中的好,在云计算时代,需要实现转型。
尽管如此,思科面临的机遇还是比挑战要来得多。约翰·钱伯斯对思科的未来也充满了期。钱伯斯于1991年加入思科,历经多次革新性转型的历练(当然最大的莫过于互联网浪潮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早在2007年的时候,约翰·钱伯斯就预测出未来十年的生产推动力主要是协同和Web 2.0。“社交网络、Web服务、远程呈现、虚拟功能和统一通信,都是协同的组成部分。”
思科CEO 约翰·钱伯斯(John Chambers) 在这种趋势预测下,钱伯斯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放在了开发诸如“远程呈现”的领域,而且基于已有的硬件平台上结合更多的软件,主打软件服务。在去年的最后一个月,他还再一次强调思科未来将是一家软件和服务为主的公司。
在笔者看来,钱伯斯的这种决断比较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计算机和通讯网络革命的兴起,针对未来网络设备的竞争使得思科传统领袖的地位并不牢固。另外,华为依托完整的基础架构产品和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网络通信市场中,必定会拥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在这种环境下,思科必定需要转型,从传统的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为服务和软件提供商(虽然这种服务会依托硬件平台,但侧重点在服务而不是硬件)。
思科Logo(来源:思科) 未来云计算时代,底层硬件设施会以“无形”的形式提供无所不在的资源共享和服务交付,因此,未来需要有更多的基于软件应用和服务。不过在我看来,相比思科未来的战略走向,钱伯斯的未来接替者更值得关注,毕竟未来的这个接班人才是真正引领转型后(或者转型中)的思科如何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将钱伯斯为思科制定的战略比作植树的话,那么接替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培育这棵树了。
英特尔CPO 大卫·普尔穆特(David Perlmutter)
关键词:万众瞩目、大有作为
如果说思科CEO未来的接替者究竟是谁没有一丝线索的话,那么英特尔下任CEO则显清晰得多。不明朗的情况下,注意力当然应该放在现任的CEO身上;线索清晰的条件下,精力就自然应该放在“候选者”身上。
在介绍英特尔这位最有可能成为CEO接班人的大卫·普尔穆特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英特尔现任CEO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在去年的表态。欧德宁在英特尔工作时间超过40年,在去年多个场合曾公开表示,将在今年5月份退休,并透露其接替者将来自英特尔公司内部。
在大家竞相揣测谁最有可能成为英特尔下任CEO的时候,不少媒体也都纷纷发布了“热门候 选人名单”。在笔者看来,最有可能成为英特尔新CEO的人选非大卫·普尔穆特莫属。原因有三:
英特尔CPO 大卫·普尔穆特(David Perlmutter)1、大卫·普尔穆特在英特尔工作时间够长。他从1980年开始加盟英特尔,长期以来都是一位备受尊敬、有一定威望的工程师;
2、大卫·普尔穆特深谙移动平台业务。他曾担任英特尔微处理器产品事业部副总裁、基础微处理器部门总经理等。2000年,他接任英特尔移动平台事业部总经理,并从2004年起担任移动事业部联合经理职务,与马宏升共同领导该部门。而英特尔未来的主要业务方向,必定是移动领域(包括智能手机、超极本等),普尔穆特的从业经历符合英特尔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3、年前被擢升为首席产品官,可被解读为某种信号。一年前,也就是2012年1月,大卫· 普尔穆特被任命为首席产品官,直接向欧德宁汇报业务。随后的2012年下半年,现任CEO宣布将于今年5月退休,并宣传接替者来自英特尔内部……一连串的事件或暗含有某种内在关系。
大卫·普尔穆特而以上这些,也恰恰是笔者对大卫·普尔穆特的看法。作为半导体的领导厂商,英特尔在PC、服务器领域长期都有绝对性优势。然而,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社交的兴起和繁华,PC产业逐渐走向没落,英特尔需要重新调整战略以适应未来发展。加之ARM为代表的非x86架构也并不满足于自己原有的阵营,逐渐将触角伸向了高密度DC、常规Web等中低端企业级市场,使得英特尔也迫切需要一个全新的面貌来应对这些挑战。
在这些背景下,大卫·普尔穆特必将担负重任引导英特尔走向多元化、智能化、开放化的发展格局。这些对于大卫·普尔穆特都是挑战,但对于英特尔来说却是机遇。“船小好调头”,在大家期待英特尔做出改变的时候,可能需要更多耐心。而大卫·普尔穆特最有可能将这种等待期缩至最短。
OpenStack联合创始人、Nebula创办人 克里斯·坎普(Chris Kemp)
关键词:才华横溢、足智多谋
克里斯·坎普Chris Kemp拥有众多头衔,OpenStack共同创始人、Nebula创始人、前NASA CIO和CTO、前白宫云计算行政指导委员会成员、云标准工作组前主席等等。
克里斯·坎普不仅通过中小服务器来推动IaaS企业发展并实现私有云扩展,而也是云操作系统OpenStack发起和联合创始人之一。坎普在很多方面都被很多人看成是OpenStack运动的智囊。在就任NASA的CTO期间,他领导自己的团队创建了Nova,这是OpenStack基石之一的计算引擎。在最近一次的OpenStack峰会上,他明确表述了OpenStack项目的未来愿景,并通过创办云基础设施云基础设施服务商Nebula来推动OpenStack的发展。
OpenStack联合创始人、Nebula创办人 克里斯·坎普经过两年多的时间,OpenStack获得了惠普、戴尔、思科、IBM、Rackspace等公司的支持。有一种说法是,2013年将成为OpenStack的云部署之年(Forrester预测)。不过事实也的确是在印证这一说法,戴尔、IBM、红帽等都将在今年推出基于OpenStack云产品,此前惠普已经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公有云产品。
OpenStack Logo(来自OpenStack)OpenStack的蓬勃发展,足以证明克里斯·坎普的才华和眼光。他虽然不如谷歌、微软那么拥有华丽的光环,但他却代表着(或者说“推动”)下一代企业计算的发展潮流,从这种角度来说,克里斯·坎普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马克·扎克伯格类似的人物。
VMware CEO 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
关键词:阅历丰富、功底深厚
帕特·基辛格在去年7月份的时候,以EMC首席运营官的身份接任VMware首席执行官一职。不过按照基辛格开始的想法,是不会去负责VMware的运维的。他曾经以自己的技术天赋在英特尔公司大展身手,为486、奔腾处理器的研发提供了巨大帮助,也因此而后来成为了英特尔公司CTO。再后来他去了EMC公司担任COO(首席运营官),并去了EMC旗下的VMware担任CEO一职。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基辛格是从母公司“下放”到子公司,但职责却更大了。在VMware,基辛格很快上手并带领VMware朝向“软件定义数据中心”的方向发展。
VMware CEO 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基辛格在IT技术领域拥有非常深厚的功底,而且还著有二十多本著名书籍。作为VMware的领导者,基辛格面临着更多的机遇。EMC是目前最大的存储厂商,而VMware既是EMC的子公司,又是全球虚拟化的领导厂商。这种双重背景,使得VMware在云计算时代、大数据背景 下,拥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技术雄厚、拥有多年管理经验(在英特尔、微软、EMC、VMware等公司的从业经历),使得其能够在新的领域开拓更多新的业务。其提出的“当前的数据中心已经过时,是时候转向云端了。”让VMware很多人都看到了新的希望。
VMware Logo(来源:VMware) 当然,帕特·基辛格的“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战略给VMware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会招致思科等厂商的更激烈对决。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联想与EMC建立了全球联盟合作,主要涵盖服务器与存储领域,双方还决定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把EMC所拥有的艾美加(Iomega)公司业务中的一些资产和资源并入该企业。对于有着英特尔、微软、EMC从业经历的帕特·基辛格来说,这种合作更有利于发挥其整个大平台的发展战略,并有可能加快进入服务器领域。
亚马逊CTO 维尔纳·沃格思(Werner Vogels)
关键词:云计算“传道士”、先驱者
亚马逊无疑是当前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商。在云计算时代来分析最大云服务商的CTO,无疑也有几分意义。亚马逊本来是一家电子商务网站,后来不断发展,并始终朝着服务为发展方向,在迎来云计算发展契机面前,逐渐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商。
亚马逊改变了企业对云计算的认识和感受,而这种改变更多的还是来自亚马逊背后的CTO,也就是著名的维尔纳·沃格思。他负责驱动亚马逊的技术创新,是亚马逊AWS的首席设计师和架构师。
亚马逊CTO 维尔纳·沃格思(Werner Vogels)作为云计算的先驱者之一,维尔纳·沃格思一直对云计算充满憧憬。他身怀宏伟梦想,希望能够依靠廉价的民用级配件构建起新型分布式系统,借以实现无限的扩展性能、并在某个独立组件发生故障时保证整体设施仍然运转正常——这正是Amazon Compute Cloud弹性技术的起源。主张让Amazon公司在互联网上成为分布式虚拟服务器计算体系的主导企业、建议以使用时间计费。
亚马逊AWS Logo(来源:亚马逊)然而他对云的某些发展趋势却批评不断,其中包括对私有云的疑虑。不过这几年云计算的广泛部署,更多的还是从安全性更高、可控性、可行性也更高的私有云开始。当然,维尔纳·沃格思的观念也正确,因为他提的观点其实是属于云计算的广义范畴。毫无疑问的是,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云服务,尤其是基于公有云的可定制化、按需付费的云服务。
不过,此前亚马逊的云服务也出现过宕机事故,不知该事故是否会引起维尔纳·沃格思的深思:私有云拥有更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然,任何IT服务都不能确保100%持久正常运行。瑕不掩瑜,偶尔出现的宕机事故并不能说明云计算的不足。
IBM CEO 弗吉尼亚·罗曼提(Virginia Rometty)
关键词:女中豪杰、任重道远
弗吉尼亚·罗曼提(Virginia Rometty)是IBM的首位女CEO,去年1月1日正式走马上任,同时她也是本文介绍的十大风云人物中唯一一位女性。她在上任CEO之前,已经在IBM工作了超过30年(1981年加盟IBM)。
弗吉尼亚·罗曼提在2012年接替(Sam Palmisano)担任IBM CEO,一方面引发了大家的一致关注,另一方面却也留下了不少悬念:彭明盛接下来的工作职责和角色是什么?弗吉尼亚·罗曼提是否能走出他的身影?在上任CEO之前,罗曼提曾经是IBM副总裁,领导IBM的全球策略、营销和通信事务。
IBM CEO 弗吉尼亚·罗曼提(Virginia Rometty)罗曼提接手CEO一职,也可以视作是帮助蓝色巨人在云计算浪潮下,实现核心业务和新业务均衡发展的一个战略。在数据分析领域,罗曼提促成了30宗、涉值达160亿美元的企业收购,从而使得IBM完成了面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完整转型。
此外,IBM在企业软件和硬件的核心业务——包括超级计算机产品,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比如“沃森”)。而且IBM的传统优势领域——大型机,也开始调整了其发展策略,从原来的封闭转向开放,并将系统支持扩展到了Windows和Linux。
IBM 超级计算机“沃森”(来源:IBM)如果细心的朋友可能还会记得,2011年恰逢IBM百年盛典。弗吉尼亚·罗曼提在IBM的第101个年头成为了第九任CEO。在过去的2012年,IBM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年蝉联专利榜首、研发出碳纳米管芯片技术等等。接下来,弗吉尼亚·罗曼提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在云计算时代,如何确保IBM的传统优势地位。
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使得个人和企业端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传统的技术优势和产品平台,并不能确保在灵活多变、智能高效、无缝计算的时代特征下,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如果是仅仅盯着IT基础架构平台,其所剩的优势和市场份额并不能“一招鲜吃遍天”。在这种情况下,弗吉尼亚·罗曼提仍将肩负着重要使命,使得蓝色巨人“百年老店”的佳话得以延续。